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本文研究的时空界定 | 第8-9页 |
(一) 时间界定 | 第8-9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9页 |
二、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基址发现与研究简史 | 第9-13页 |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20年代--1949 年) | 第9-10页 |
(二)第二阶段(1949 年--20 世纪70年代) | 第10页 |
(三)第三阶段(20 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10-13页 |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四、本文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3-16页 |
(一)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环境考古学的方法 | 第14页 |
(三) 聚落考古学的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 第16-22页 |
一、裴李岗时代中原腹地房屋基址的发现概况 | 第16-17页 |
二、仰韶时代中原腹地房屋基址的发现概况 | 第17-22页 |
(一)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 第18-19页 |
(二)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 | 第19-20页 |
(三) 新世纪以来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基址的分类与分期 | 第22-42页 |
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原腹地房屋基址的分类 | 第22-34页 |
(一) 按房屋建筑类型分类 | 第22-26页 |
(二) 按房屋平面形态分类 | 第26-30页 |
(三) 按房屋面积大小分类 | 第30-34页 |
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原腹地房屋基址的分期 | 第34-42页 |
(一) 中原腹地裴李岗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 第34-39页 |
(二) 中原腹地仰韶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 第39-42页 |
第三章 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基址相关问题研究 | 第42-71页 |
一、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建造技术的演进 | 第42-50页 |
(一) 中原腹地裴李岗时代的房屋建造技术 | 第42-45页 |
(二) 中原腹地仰韶时代的房屋建造技术 | 第45-49页 |
(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原腹地房屋建造技术浅析 | 第49-50页 |
二、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形态与社会演进 | 第50-65页 |
(一) 从房屋平面形状的变化看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社会演进 | 第50-58页 |
(二) 从房屋面积的变化看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社会演进 | 第58-65页 |
三、中原腹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房屋建筑的影响因素 | 第65-71页 |
(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房屋建筑的影响 | 第66-69页 |
(二) 人文因素对房屋建筑的影响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与其他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71-89页 |
一、裴李岗时代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71-81页 |
(一) 与后李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71-73页 |
(二) 与兴隆洼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73-75页 |
(三) 与彭头山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75-78页 |
(四) 与老官台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78-81页 |
二、仰韶时代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81-89页 |
(一) 与北辛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81-83页 |
(二) 与红山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83-86页 |
(三) 与大溪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 第86-89页 |
结语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