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化博弈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激励监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2.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1 对P2P网贷风险的研究 | 第13-14页 |
2.2 对P2P网贷监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3.P2P网络借贷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3.1 管制寻租理论 | 第16-17页 |
3.2 管制辩证法理论 | 第17-18页 |
3.3 注重激励的监管理论 | 第18-22页 |
4.P2P网络借贷发展及风险分析 | 第22-42页 |
4.1 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2页 |
4.2 P2P网络借贷模式比较和演变 | 第32-38页 |
4.3 P2P网络借贷风险差异分析 | 第38-42页 |
5.中英美P2P网络借贷监管的比较分析 | 第42-56页 |
5.1 美国:由SEC监管向统一激励监管不断探索 | 第42-44页 |
5.2 英国:FCA监管和行业自律形成双向激励 | 第44-48页 |
5.3 中国:从放任自流到强化行政监管的快速切换 | 第48-56页 |
6.P2P网贷平台和监管者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56-68页 |
6.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 第56-57页 |
6.2 演化博弈模型求解 | 第57-61页 |
6.3 监管者和网贷平台动态变化稳定性分析 | 第61-67页 |
6.4 演化博弈结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 第67-68页 |
7.构建P2P网络借贷平台动态激励监管体系的建议 | 第68-76页 |
7.1 及时调整监管理念 | 第68页 |
7.2 实行动态监测和追踪审查 | 第68-69页 |
7.3 引入监管沙盒和财政补贴激励 | 第69-71页 |
7.4 明确平台准入退出 | 第71-72页 |
7.5 发挥市场约束优势 | 第72-73页 |
7.6 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