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3.1.1 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1.2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研究 | 第11-13页 |
1.3.1.3 产业集聚测度实证研究 | 第13-15页 |
1.3.1.4 高新区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1.3.1.5 高新区产业集群现状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2.1 产业集群优势研究 | 第17页 |
1.3.2.2 高新区发展研究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高新区概念及理论 | 第22-23页 |
2.1.1 高新区的概念 | 第22页 |
2.1.2 高新区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 产业集群的概述及理论 | 第23-27页 |
2.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26-27页 |
2.3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 第27-28页 |
3 国内外典型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28-33页 |
3.1 国外典型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28-30页 |
3.1.1 硅谷模式 | 第28-29页 |
3.1.2 班加罗尔模式 | 第29-30页 |
3.2 国内典型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30-31页 |
3.2.1 北京中关村模式 | 第30-31页 |
3.2.2 上海张江模式 | 第31页 |
3.3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借鉴 | 第31-33页 |
4 红岛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33-41页 |
4.1 发展概况 | 第33页 |
4.2 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4.2.1 科技服务业逐步完善 | 第34页 |
4.2.2 软件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 第34页 |
4.2.3 高端智能化制造业特色鲜明 | 第34-35页 |
4.2.4 蓝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显著 | 第35页 |
4.2.5 海工装备研发产业实力雄厚 | 第35-36页 |
4.2.6 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 | 第36页 |
4.3 红岛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SWOT分析 | 第36-41页 |
4.3.1 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 第36-37页 |
4.3.2 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 第37-38页 |
4.3.3 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 第38-39页 |
4.3.4 产业集群发展的挑战 | 第39-41页 |
5 红岛经济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第41-63页 |
5.1 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5.2 评价指标选取体系 | 第42-49页 |
5.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2页 |
5.2.2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2-49页 |
5.3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9-63页 |
5.3.1 副省级城市产业集群竞争力比较 | 第49-54页 |
5.3.2 省内竞争力比较 | 第54-58页 |
5.3.3 问题分析 | 第58-63页 |
6 红岛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 第63-69页 |
6.1 发挥人才作用,强化人才支撑 | 第63-64页 |
6.2 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发展 | 第64-65页 |
6.3 打造龙头企业,坚持龙头带动 | 第65-67页 |
6.4 增强规模效率,实现效率拉动 | 第67-69页 |
7 总结与讨论 | 第69-71页 |
7.1 总结 | 第69-70页 |
7.1.1 概要 | 第69页 |
7.1.2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7.2 讨论 | 第70-71页 |
7.2.1 局限性 | 第70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