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 第3-4页 |
ABSTRACT 1 | 第4-6页 |
摘要 2 | 第6-7页 |
ABSTRACT 2 | 第7-14页 |
第一篇 | 第14-54页 |
1.绪论 | 第14-22页 |
1.1 宠物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4-16页 |
1.1.1 宠物药的种类 | 第14-15页 |
1.1.2 宠物药的剂型 | 第15页 |
1.1.3 宠物药发展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1.4 宠物药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2 宠物的避孕方法 | 第16-18页 |
1.2.1 手术法 | 第17页 |
1.2.2 药物法 | 第17-18页 |
1.2.3 其它方法 | 第18页 |
1.3 口崩片简介 | 第18-19页 |
1.3.1 口崩片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3.2 口崩片的特点 | 第18-19页 |
1.3.3 口崩片的适用情况 | 第19页 |
1.3.4 口崩片的制备方法 | 第19页 |
1.4 醋酸甲地孕酮与苯巴比妥简介 | 第19-21页 |
1.4.1 醋酸甲地孕酮 | 第19-20页 |
1.4.2 苯巴比妥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1-22页 |
2.口崩片处方筛选实验中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2-24页 |
2.1 辅料流动性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2 崩解时限的检测方法 | 第22页 |
2.3 硬度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4 脆碎度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3.口崩片处方工艺研究 | 第24-31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3.2 规格的确定 | 第25页 |
3.3 处方工艺研究 | 第25-29页 |
3.3.1 口崩片处方组成及工艺 | 第25-26页 |
3.3.1.1 处方组成 | 第25页 |
3.3.1.2 处方工艺 | 第25-26页 |
3.3.2 处方筛选 | 第26-28页 |
3.3.2.1 填充剂的筛选 | 第26-27页 |
3.3.2.2 崩解剂的筛选 | 第27-28页 |
3.3.2.3 润滑剂的筛选 | 第28页 |
3.3.3 正交试验优化处方 | 第28-29页 |
3.4 口崩片处方与工艺的确定 | 第29-31页 |
3.4.1 处方确定 | 第29-30页 |
3.4.2 工艺确定 | 第30-31页 |
4.醋酸甲地孕酮与苯巴比妥的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1-43页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4.2 醋酸甲地孕酮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2-37页 |
4.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32页 |
4.2.2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2页 |
4.2.3 专属性试验 | 第32-33页 |
4.2.4 准确度试验 | 第33-34页 |
4.2.5 精密度试验 | 第34-35页 |
4.2.5.1 重复性 | 第34页 |
4.2.5.2 中间精密度 | 第34-35页 |
4.2.6 检测限与定量限试验 | 第35-36页 |
4.2.6.1 检测限 | 第35-36页 |
4.2.6.2 定量限 | 第36页 |
4.2.7 线性与范围 | 第36-37页 |
4.2.8 耐用性试验 | 第37页 |
4.3 苯巴比妥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7-43页 |
4.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37-38页 |
4.3.2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8页 |
4.3.3 专属性试验 | 第38页 |
4.3.4 准确度试验 | 第38-39页 |
4.3.5 精密度试验 | 第39-40页 |
4.3.5.1 重复性 | 第39-40页 |
4.3.5.2 中间精密度 | 第40页 |
4.3.6 检测限与定量限试验 | 第40-41页 |
4.3.6.1 检测限 | 第41页 |
4.3.6.2 定量限 | 第41页 |
4.3.7 线性与范围 | 第41-42页 |
4.3.8 耐用性试验 | 第42-43页 |
5.口崩片的质量研究 | 第43-51页 |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5.2 外观与性状 | 第44页 |
5.3 醋酸甲地孕酮与苯巴比妥的鉴别 | 第44-45页 |
5.3.1 醋酸甲地孕酮的鉴别 | 第44页 |
5.3.2 苯巴比妥的鉴别 | 第44-45页 |
5.4 脆碎度 | 第45页 |
5.5 硬度 | 第45页 |
5.6 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第45-47页 |
5.6.1 醋酸甲地孕酮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5.6.1.1 醋酸甲地孕酮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5.6.1.2 醋酸甲地孕酮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5.6.2 苯巴比妥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5.6.2.1 苯巴比妥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5.6.2.2 苯巴比妥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5.7 有关物质 | 第47页 |
5.7.1 醋酸甲地孕酮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47页 |
5.7.2 苯巴比妥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47页 |
5.8 溶出度 | 第47-48页 |
5.9 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5.10 影响因素试验 | 第48-51页 |
5.10.1 高温试验 | 第48页 |
5.10.2 高湿试验 | 第48-49页 |
5.10.3 光照试验 | 第49页 |
5.10.4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第49页 |
5.10.5 加速试验 | 第49-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二篇 | 第54-78页 |
1.绪论 | 第54-61页 |
1.1 缺铁性贫血与补铁剂药物 | 第54-56页 |
1.1.1 缺铁性贫血 | 第54-55页 |
1.1.1.1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 第54页 |
1.1.1.2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 第54-55页 |
1.1.2 适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药物 | 第55-56页 |
1.1.3 补铁药物的选用原则及服用的注意事项 | 第56页 |
1.2 多糖铁的研究进展 | 第56-58页 |
1.3 多糖铁中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8-60页 |
1.3.1 置换碘量法 | 第58页 |
1.3.2 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 第58-59页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59页 |
1.3.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第59-60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60-61页 |
2.溶出液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1-6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1-6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61-62页 |
2.2 溶出液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2-69页 |
2.2.1 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2.2.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62-63页 |
2.2.3 线性与范围 | 第63-64页 |
2.2.4 辅料干扰性试验 | 第64-65页 |
2.2.4.1 微丸中辅料干扰性试验 | 第64-65页 |
2.2.4.2 胶囊壳干扰性试验 | 第65页 |
2.2.5 精密度试验 | 第65-66页 |
2.2.5.1 重复性 | 第65页 |
2.2.5.2 中间精密度 | 第65-66页 |
2.2.6 准确度试验 | 第66-67页 |
2.2.7 溶液稳定性 | 第67页 |
2.2.8 耐用性试验 | 第67-69页 |
3.溶出度方法的建立 | 第69-74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3.2 滤膜吸附性试验 | 第69-70页 |
3.3 溶出度方法的建立 | 第70-71页 |
3.3.1 溶出方法的选择 | 第70页 |
3.3.2 转速的选择 | 第70-71页 |
3.3.3 溶出介质的选择 | 第71页 |
3.4 多糖铁胶囊四在种溶出介质的溶出 | 第71-73页 |
3.4.1 溶出介质的配制方法 | 第71-72页 |
3.4.2 多糖铁胶囊的溶出度 | 第72-73页 |
3.5 不同批次多糖铁胶囊的溶出比较 | 第73-74页 |
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