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鞘翅目害虫论文

3种无公害药剂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第10-11页
        1.2.2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情况、危害第11页
        1.2.3 天牛成灾的原因第11-12页
        1.2.4 光肩星天牛的传播途径及检疫处理方法第12-13页
        1.2.5 防治方法第13-15页
        1.2.6 昆虫的解毒酶系第15-16页
    1.3 发展趋势第16页
    1.4 新型杀虫剂及其前景与展望第16-17页
        1.4.1 新型杀虫剂的特点及作用机理第16-17页
        1.4.2 前景与展望第17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2 3 种内吸性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第18-27页
    2.1 样地选择及试验材料第18-20页
        2.1.1 样地设置及概况第18-20页
        2.1.2 供试药剂第20页
        2.1.3 仪器和用具第20页
    2.2 研究方法第20-23页
        2.2.1 防治样地的选择及施药树处理方法第20-21页
        2.2.2 林间施用最低有效质量浓度的确定第21-22页
        2.2.3 林间防治质量浓度的确定第22页
        2.2.4 林间防治方法第22页
        2.2.5 防治效果检查第22-23页
        2.2.6 数据分析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2.3.1 3 种杀虫剂的不同质量浓度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第23-25页
        2.3.2 防治样地天牛成虫的产卵情况第25-27页
3 3 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2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第27-34页
    3.1 试验材料第27-28页
        3.1.1 供试药剂第27页
        3.1.2 试剂第27页
        3.1.3 仪器第27页
        3.1.4 供试虫源第27-28页
    3.2 研究方法第28-31页
        3.2.1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第28-29页
        3.2.2 谷胱甘肽S- 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第29-30页
        3.2.3 酶源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0-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3.3.1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1-32页
        3.3.2 3 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第32-33页
        3.3.3 3 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第33-34页
4 3 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室内防治效果第34-3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4.1.1 供试虫源、材料及采样时间第34页
        4.1.2 供试药剂、仪器和用具第34页
        4.1.3 室内喷雾适宜稀释浓度的确定第34-36页
        4.1.4 防治效果检查第36页
        4.1.5 数据分析第3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4.2.1 3 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第36-37页
        4.2.2 3 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取食量的影响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讨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火烧迹地遥感提取及林火烈度的空间分析
下一篇: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