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视阈下的杜甫晚年追忆诗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9页 |
二、前人的成果评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角度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内容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忆长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忆盛世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忆故交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思想内涵 | 第18-24页 |
第一节 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 第18-20页 |
一、忠君意识 | 第18-19页 |
二、爱国意识 | 第19页 |
三、心系天下苍生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忧国伤时之叹 | 第20-21页 |
一、忧国意识 | 第20页 |
二、关注时事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美好人事的怀想 | 第21-24页 |
一、怀念先贤 | 第21页 |
二、思念好友 | 第21-22页 |
三、思念亲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杜甫晚年追忆诗形成的原因 | 第24-28页 |
第一节 盛世难在、理想幻灭的感伤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时局动荡、颠沛流离的苦楚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贫病交加、老来哀伤的无奈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回归长安、重返故里的期待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结构特征与审美回忆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时空结构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主要特质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审美回忆及特征 | 第30-32页 |
一、回忆中“无意的记忆” | 第31页 |
二、回忆的存在形态 | 第31-32页 |
三、回忆的审美再造 | 第32页 |
第四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审美意义 | 第32-36页 |
第五章 杜甫晚年追忆诗的价值与地位 | 第36-39页 |
第一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与杜甫诗歌风格确立 | 第36页 |
第二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与陆游的追忆诗比较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杜甫晚年追忆诗对白居易的影响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