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视频会议系统优化与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引入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技术 | 第11-14页 |
1.2.1 多媒体传输协议 | 第11-12页 |
1.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第12页 |
1.2.3 数据包排序 | 第12-13页 |
1.2.4 唇音同步延迟调整 | 第13页 |
1.2.5 视频码流打包控制技术 | 第13页 |
1.2.6 网络监测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1.3 视频会议系统的构成 | 第14-16页 |
1.3.1 物理结构 | 第14-15页 |
1.3.2 逻辑组网结构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开滦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 第18-27页 |
2.1 系统概述 | 第18页 |
2.2 组网结构 | 第18页 |
2.3 会议系统主要设备简介 | 第18-23页 |
2.3.1 MCU | 第18-22页 |
2.3.2 视频会议终端 | 第22-23页 |
2.4 主会场会议系统辅助设备简介 | 第23-24页 |
2.4.1 升降器 | 第23页 |
2.4.2 调音台 | 第23-24页 |
2.4.3 功率放大器 | 第24页 |
2.5 分会场会议系统设备配备 | 第24页 |
2.6 开滦视频会议系统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2.6.1 传输媒介问题 | 第24-25页 |
2.6.2 视频会议系统会议组织能力不足 | 第25页 |
2.6.3 会场容量不足 | 第25页 |
2.6.4 供电系统隐患 | 第25页 |
2.6.5 控制室内设备布置问题 | 第25页 |
2.6.6 分会场布置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开滦视频会议系统优化设计 | 第27-57页 |
3.1 系统设计原则及规范 | 第27页 |
3.2 系统建设规模 | 第27-28页 |
3.3 新会议厅多媒体会议系统设计 | 第28-40页 |
3.3.1 音频扩声系统 | 第28-31页 |
3.3.2 信号处理系统 | 第31-33页 |
3.3.3 投影显示系统 | 第33-34页 |
3.3.4 会议发言系统 | 第34页 |
3.3.5 多媒体管理系统 | 第34-40页 |
3.4 MCU设备升级设计 | 第40-48页 |
3.4.1 整体设计 | 第40-46页 |
3.4.2 技术性原理介绍 | 第46-47页 |
3.4.3 设备可靠性设计 | 第47-48页 |
3.5 传输网络优化设计 | 第48-50页 |
3.6 控制室优化设计 | 第50-53页 |
3.6.1 设备布置优化 | 第50-52页 |
3.6.2 音视频供电系统优化 | 第52-53页 |
3.7 应急备用系统设计 | 第53-55页 |
3.7.1 音频备用系统设计 | 第53-54页 |
3.7.2 MCU备用系统设计 | 第54-55页 |
3.7.3 分会场应急电话语音参会模式设计 | 第55页 |
3.8 快速响应机制设计 | 第55-5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开滦视频分会场建设设计 | 第57-61页 |
4.1 会议室的布局与环境 | 第57页 |
4.2 会议室光线设计要求 | 第57-58页 |
4.3 会议室的声学要求 | 第58页 |
4.4 会议室接地系统 | 第58-59页 |
4.5 会议室传输线缆布置 | 第59页 |
4.6 设备布置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改造效果评价 | 第61-70页 |
5.1 现场试验运行 | 第61-66页 |
5.1.1 传输模式改造测试 | 第61-65页 |
5.1.2 中控系统运行测试 | 第65页 |
5.1.3 MCU分组会议功能试运行 | 第65页 |
5.1.4 终端信息诊断 | 第65-66页 |
5.2 视频会议效果评价 | 第66-68页 |
5.2.1 会场声音质量评价 | 第66-67页 |
5.2.2 会场图像质量评价 | 第67-68页 |
5.3 控制室线缆整理效果对比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