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3-23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6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2 疾病评估 | 第14-15页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1.4 剔除标准 | 第16-17页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7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17-18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7.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7.2 分组及治疗方案 | 第19页 |
1.7.3 疗程及注意事项 | 第19页 |
1.8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1.8.1 一般项目 | 第19-20页 |
1.8.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0页 |
1.8.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20页 |
1.9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0-22页 |
1.9.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20页 |
1.9.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1.9.3 舌脉象变化比较 | 第21页 |
1.9.4 粪便常规中的红白细胞结果比较 | 第21页 |
1.9.5 肠黏膜病变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1.9.6 肠道组织学病理分级标准 | 第21-22页 |
1.9.7 疾病活动度的评定标准 | 第22页 |
1.9.8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 第22页 |
1.9.9 半年复发率判定标准 | 第22页 |
1.10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22页 |
1.11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3页 |
2.2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2.2.1 主要症状治疗前后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 第24页 |
2.2.3 舌脉象变化比较 | 第24-25页 |
2.2.4 粪便常规中的红白细胞结果比较 | 第25页 |
2.2.5 治疗前后肠镜情况比较 | 第25-26页 |
2.2.6 肠道组织学病理分级评定 | 第26页 |
2.2.7 疾病活动度的评定 | 第26页 |
2.2.8 生活质量评定积分比较 | 第26-27页 |
2.2.9 总体疗效比较 | 第27页 |
2.2.10 半年复发率的比较 | 第27-28页 |
2.3 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3 讨论 | 第28-52页 |
3.1 西医对UC的认识 | 第28-35页 |
3.1.1 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8-32页 |
3.1.2 西医治疗 | 第32-35页 |
3.2 中医对UC的认识 | 第35-40页 |
3.2.1 病因病机 | 第35页 |
3.2.2 与肝的关系 | 第35-36页 |
3.2.3 与湿邪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4 中医治疗 | 第37-40页 |
3.3 导师对加味柴胡疏肝散颗粒治疗UC气滞湿阻证的学术思想 | 第40-41页 |
3.4 加味柴胡疏肝散方的立方依据 | 第41-42页 |
3.5 加味柴胡疏肝散方的方义分析 | 第42-46页 |
3.6 加味柴胡疏肝散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6-48页 |
3.7 关于对照组西药的选择 | 第48-49页 |
3.8 疗效分析 | 第49-52页 |
3.8.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8.2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比较分析 | 第50页 |
3.8.3 舌脉象变化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8.4 检测项目结果分析 | 第51页 |
3.8.5 肠镜和肠黏膜组织学病理改善情况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3.8.6 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 | 第52页 |
3.8.7 复发率比较分析 | 第52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9页 |
缩略词表 | 第69-70页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70-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