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微生物学检验论文

Oligoribonuclease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4页
    第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第10-11页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的两类毒力因子第11-13页
        1.2.1 细胞外毒力因子第11-13页
            1.2.1.1 绿脓菌素第11-12页
            1.2.1.2 外毒素A第12页
            1.2.1.3 磷脂酶C第12页
            1.2.1.4 弹性蛋白酶第12页
            1.2.1.5 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因子第12-13页
        1.2.2 细胞表面附属毒力因子第13页
            1.2.2.1 鞭毛和菌毛第13页
            1.2.2.2 脂多糖第13页
    第三节 铜绿假单胞的耐药性调控机制第13-16页
        1.3.1 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第14页
        1.3.2 药物主动外排泵系统第14-15页
        1.3.3 产生降解或钝化抗生素的酶第15页
        1.3.4 抗生素作用靶点的改变第15页
        1.3.5 生物被膜的形成第15-16页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内的绿脓杆菌素第16-19页
        1.4.1 三类绿脓杆菌素第16-17页
            1.4.1.1 R型绿脓杆菌素第16页
            1.4.1.2 F型绿脓杆菌素第16-17页
            1.4.1.3 S型绿脓杆菌素第17页
        1.4.2 绿脓杆菌素合成的调控第17-18页
        1.4.3 绿脓杆菌素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第五节 铜绿假单胞菌内的RNA酶第19-22页
        1.5.1 细菌内的RNA酶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第19页
        1.5.2 NanoRNA酶 (NanoRNase)第19-20页
        1.5.3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关于Orn的研究第20-22页
    第六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23页
        1.6.2 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57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24-45页
        2.1.1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24-26页
        2.1.2 酶与试剂第26-27页
        2.1.3 仪器设备第27页
        2.1.4 实验方法第27-45页
            2.1.4.1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第27-30页
            2.1.4.2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0-31页
            2.1.4.3 PCR扩增第31页
            2.1.4.4 PCR产物纯化第31-32页
            2.1.4.5 质粒的小量提取第32-33页
            2.1.4.6 酶切第33页
            2.1.4.7 酶切产物回收第33-34页
            2.1.4.8 DNA片段连接第34页
            2.1.4.9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4-35页
            2.1.4.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化学转化第35页
            2.1.4.11 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的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并进行电转化第35-36页
            2.1.4.12 细菌的基因敲除第36-38页
            2.1.4.13 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38页
            2.1.4.14 prtR基因定点突变(S162A)第38-39页
            2.1.4.15 RNA的提取第39-40页
            2.1.4.16 RNA反转录为cDNA第40-41页
            2.1.4.17 Real-Time PCR第41-42页
            2.1.4.18 Western Blot第42-43页
            2.1.4.19 RNA测序和数据分析第43-4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第45页
    第一节 结果第45-55页
        3.1.1 Orn在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中起重要作用第45页
        3.1.2 orn突变株内绿脓杆菌素基因的表达上调使得细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增加第45-49页
        3.1.3 由于orn的突变导致PrtR蛋白稳定性降低第49-51页
        3.1.4 在orn突变株中过表达PrtRS162A可以增加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第51-52页
        3.1.5 在orn突变株中RecA对PrtR蛋白的自体降解加速起重要作用第52-55页
    第二节 讨论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第66-84页
个人简历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MP-2,-14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及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ALFF与图论分析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无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