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被包围状态和马尔可夫模型的显著性检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2 研究现状与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9-14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技术难点 | 第11-13页 |
1.2.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2 被包围状态检测显著物体大致区域 | 第16-23页 |
2.1 二值图计算 | 第16-18页 |
2.1.1 白化处理 | 第17页 |
2.1.2 自适应阈值采样计算二值图 | 第17-18页 |
2.2 检测二值图中被包围区域 | 第18-19页 |
2.3 显著物体大致区域计算 | 第19-21页 |
2.3.1 子激活图计算 | 第19-20页 |
2.3.2 归一化处理计算最终显著物体大致区域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3页 |
3 基于背景先验的马尔可夫显著性检测 | 第23-31页 |
3.1 吸收马尔可夫链 | 第23-25页 |
3.2 图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3.3 构建转移矩阵 | 第27-28页 |
3.4 计算初始显著图S_1 | 第28-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4 基于前景先验的马尔可夫显著性检测 | 第31-35页 |
4.1 计算初始显著图S_2 | 第31-32页 |
4.2 融合计算最终显著图 | 第32-33页 |
4.3 平滑处理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5-47页 |
5.1 测试数据库和评价指标 | 第35-37页 |
5.1.1 标准测试数据库 | 第35-36页 |
5.1.2 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5.2 验证基于被包围状态检测显著物体大致区域 | 第37-38页 |
5.3 比较本文的显著性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5.4 量化评价本文的显著性检测实验结果 | 第40-44页 |
5.5 实验中个别不成功的例子 | 第44-46页 |
5.6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