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检查的场景图和攻击图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模型检查简介 | 第12页 |
1.1.2 攻击图简介 | 第12-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场景图定义 | 第15-24页 |
2.1 场景图定义 | 第15-18页 |
2.1.1 Büchi 自动机 | 第15-16页 |
2.1.2 Büchi 模型 | 第16-17页 |
2.1.3 场景图 | 第17-18页 |
2.1.4 场景自动机例子 | 第18页 |
2.2 代表性场景图 | 第18-23页 |
2.2.1 代表性场景 | 第18-21页 |
2.2.2 代表性场景自动机 | 第21-22页 |
2.2.3 安全场景图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场景图生成算法和性能测试 | 第24-48页 |
3.1 时态逻辑 | 第24-27页 |
3.1.1 计算树逻辑 | 第24-26页 |
3.1.2 线性时态逻辑 | 第26-27页 |
3.2 符号模型检查算法 | 第27-28页 |
3.3 明确状态模型检查算法 | 第28-40页 |
3.3.1 强连通分量图 | 第29-32页 |
3.3.2 Büchi 自动机交集 | 第32-33页 |
3.3.3 强连通分量图 | 第33-35页 |
3.3.4 计算有限场景的代表性自动机 | 第35-40页 |
3.4 符号算法的性能 | 第40页 |
3.5 明确状态算法的性能 | 第40-42页 |
3.6 明确状态算法的内存使用 | 第42-43页 |
3.6.1 Hashcompact 搜索模式 | 第42页 |
3.6.2 Traceback 搜索模式 | 第42-43页 |
3.7 HASHCOMPACT 模式的平衡 | 第43-45页 |
3.8 TRACEBACK模式的平衡 | 第45-4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攻击图与网络攻击图 | 第48-58页 |
4.1 攻击模型 | 第48-49页 |
4.2 网络攻击模型 | 第49页 |
4.3 网络组件 | 第49-52页 |
4.3.1 主机 | 第50页 |
4.3.2 网络连通性 | 第50页 |
4.3.3 信任关系 | 第50页 |
4.3.4 服务 | 第50页 |
4.3.5 入侵检测系统 | 第50-51页 |
4.3.6 动作 | 第51页 |
4.3.7 入侵者 | 第51页 |
4.3.8 被忽略的因素 | 第51-52页 |
4.4 攻击图分析 | 第52-57页 |
4.4.1 静态防御分析 | 第52页 |
4.4.2 动态防御分析 | 第52页 |
4.4.3 图论在降低网络暴露度中的应用 | 第52-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攻击图生成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第58-77页 |
5.1 工具包的框架 | 第58-59页 |
5.2 分布式网络漏洞分析模块 | 第59页 |
5.3 攻击检测知识库生成模块 | 第59-60页 |
5.4 网络攻击建模模块 | 第60-61页 |
5.5 攻击图生成模块 | 第61-62页 |
5.5.1 模型检查器输入转换模块 | 第61-62页 |
5.5.2 攻击图通用生成模块 | 第62页 |
5.6 攻击图表达和分析模块 | 第62-71页 |
5.6.1 公共核心数据结构 | 第62页 |
5.6.2 主要功能界面说明 | 第62-71页 |
5.7 网络实例 | 第71-76页 |
5.7.1 网络实例细节 | 第72-74页 |
5.7.2 攻击图实例 | 第74-7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8页 |
6.1 总结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