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5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15-19页 |
1.1.1 纳米科技 | 第15-16页 |
1.1.2 纳米材料 | 第16-19页 |
1.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 | 第16-17页 |
1.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7-18页 |
1.1.2.3 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1.2 静电纺丝法 | 第19-31页 |
1.2.1 静电纺丝法的发展 | 第19页 |
1.2.2 静电纺丝的装置 | 第19-20页 |
1.2.3 静电纺丝法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1.2.4 影响纤维形貌的因素 | 第24-28页 |
1.2.4.1 溶剂 | 第24-25页 |
1.2.4.2 纺丝原液浓度 | 第25-26页 |
1.2.4.3 施加电压 | 第26-27页 |
1.2.4.4 收集器形式 | 第27-28页 |
1.2.5 多喷头静电纺丝法 | 第28-31页 |
1.3 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 | 第31-43页 |
1.3.1 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 | 第31-33页 |
1.3.2 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33-43页 |
1.3.2.1 化学催化 | 第33-34页 |
1.3.2.2 环境保护 | 第34-37页 |
1.3.2.3 光催化 | 第37-41页 |
1.3.2.4 传感器 | 第41-43页 |
1.4 本文立体依据 | 第43-45页 |
第2章 表面负载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纳米纤维 | 第45-65页 |
2.1 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 | 第45-49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6页 |
2.1.2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2.1.4 小结 | 第48-49页 |
2.2 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的PAN复合纳米纤维膜 | 第49-57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9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49-51页 |
2.2.2.1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2.2 偕胺肟聚丙烯腈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50页 |
2.2.2.3 表面负载的Ag/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50页 |
2.2.2.4 Ag/PAN复合纳米纤维膜催化活性测试方法 | 第50-51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2.2.3.1 纳米纤维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2.2.3.2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分析 | 第52-54页 |
2.2.3.3 纳米纤维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4-55页 |
2.2.3.4 纳米纤维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5-56页 |
2.2.3.5 纳米纤维膜的催化性质 | 第56-57页 |
2.2.4 小结 | 第57页 |
2.3 表面负载Pd纳米粒子的PAN复合纳米纤维膜 | 第57-63页 |
2.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58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2.3.2.1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58-59页 |
2.3.2.2 偕胺肟聚丙烯腈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59页 |
2.3.2.3 制备表面负载的Pd/PAN复合纳米纤维膜 | 第59页 |
2.3.2.4 Pd/PAN复合纳米纤维催化活性测试方法 | 第59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2.3.3.1 Pd/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表征 | 第59-60页 |
2.3.3.2 复合纤维催化Heck反应的研究 | 第60-62页 |
2.3.4 小结 | 第62-63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表面负载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的PAN复合纳米纤维 | 第65-83页 |
3.1 MXS/PAN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65-77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65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65-66页 |
3.1.2.1 偕胺肟聚丙烯腈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65-66页 |
3.1.2.2 M_xS/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66页 |
3.1.3 M_xS/PAN复合纳米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6-69页 |
3.1.3.1 Ag_2S/PAN复合纳米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6-67页 |
3.1.3.2 CuS/PAN复合纳米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7-68页 |
3.1.3.3 PbS/PAN复合纳米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8-69页 |
3.1.4 M_xS/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69-75页 |
3.1.4.1 Ag_2S/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69-71页 |
3.1.4.2 CuS/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71-73页 |
3.1.4.3 PbS/PAN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73-75页 |
3.1.5 M_xS/PAN复合纳米纤维的X-射线能谱分析 | 第75-77页 |
3.1.6 小结 | 第77页 |
3.2 M_xS/PAN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可见光催化应用 | 第77-80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77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77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3.2.4 小结 | 第80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80-83页 |
第4章 ZnO-SnO_2/β-CD/PAN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 | 第83-99页 |
4.1 β-CD接枝丙烯酸-丙烯腈共聚物的制备 | 第85-89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85页 |
4.1.2 实验步骤 | 第85-86页 |
4.1.2.1 丙烯酸-丙烯腈共聚物的制备 | 第85页 |
4.1.2.2 β-CD接枝丙烯酸-丙烯腈聚合物的制备 | 第85-86页 |
4.1.2.3 β-CD/PAN-co-A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86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86-88页 |
4.1.3.1 β-CD/PAN-co-AA复合纳米膜的红外分析 | 第86-87页 |
4.1.3.2 β-CD/PAN-co-AA复合纳米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7-88页 |
4.1.3.3 β-CD/PAN-co-AA复合纳米膜的形貌分析 | 第88页 |
4.1.4 小结 | 第88-89页 |
4.2 ZnO-SnO_2复合纳米氧化物异质结构的制备 | 第89-92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89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89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1页 |
4.2.3.1 ZnO-SnO_2复合纳米氧化物的形貌分析 | 第89-91页 |
4.2.3.2 复合纳米氧化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91页 |
4.2.4 小结 | 第91-92页 |
4.3 ZnO-SnO_2/β-CD/PAN-co-AA复合纳米光催化剂 | 第92-98页 |
4.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92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92-93页 |
4.3.2.1 ZnO-SnO_2/β-CD/PAN-co-AA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92页 |
4.3.2.2 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吸附催化试验 | 第92-93页 |
4.3.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7页 |
4.3.3.1 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表征 | 第93页 |
4.3.3.2 复合纳米纤维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93-95页 |
4.3.3.3 复合纳米纤维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95页 |
4.3.3.4 纳米纤维的催化研究 | 第95-97页 |
4.3.4 小结 | 第97-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具有机械性能增强的pH变色纳米纤维膜 | 第99-113页 |
5.1 双喷头法制备机械性能增强的PAN纤维膜及其表征 | 第100-105页 |
5.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100页 |
5.1.2 实验步骤 | 第100-101页 |
5.1.2.1 双喷头法制备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 | 第100页 |
5.1.2.2 双喷头法制备取向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 | 第100-101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5页 |
5.1.3.1 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的形貌表征 | 第101-103页 |
5.1.3.2 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的机械性能研究 | 第103-105页 |
5.1.4 小结 | 第105页 |
5.2 双喷头法制备机械性能增强的pH变色纳米纤维膜 | 第105-112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105-106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106页 |
5.2.2.1 PA-6/PAN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 | 第106页 |
5.2.2.2 PA-6/PAN pH变色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106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1页 |
5.2.3.1 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的红外谱图 | 第106-107页 |
5.2.3.2 微-纳米纤维共叠加薄膜的形貌 | 第107-108页 |
5.2.3.3 pH变色纤维膜的变色性质 | 第108-109页 |
5.2.3.4 pH变色纤维膜的变色响应时间 | 第109-110页 |
5.2.3.5 pH变色纤维膜的机械性能 | 第110-111页 |
5.2.4 小结 | 第111-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13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