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1.3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优势及应用 | 第14-16页 |
1.2.1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优势 | 第14-15页 |
1.2.2 掺镱光纤激光器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超荧光光纤光源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7页 |
1.3.3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4 超荧光光纤光源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掺镱光纤激光器理论研究及仿真 | 第21-35页 |
2.1 掺镱光纤激光器的工作机理 | 第21-24页 |
2.1.1 Yb~(3+)的能级结构 | 第21-23页 |
2.1.2 Yb~(3+)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特性 | 第23-24页 |
2.2 光纤激光器速率方程和公式推导 | 第24-27页 |
2.3 端面泵浦的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数值模拟分析 | 第27-34页 |
2.3.1 泵浦源工作波长对激光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泵浦方式对激光输出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3 增益光纤长度对激光输出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4 谐振腔腔镜反射率对激光输出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掺镱超荧光光纤光源理论研究及仿真 | 第35-47页 |
3.1 掺镱超荧光光纤光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分类 | 第35-37页 |
3.1.1 超荧光产生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3.1.2 超荧光光纤光源的基本结构 | 第36-37页 |
3.2 掺镱双包层光纤超荧光光源的速率方程 | 第37-38页 |
3.3 端面泵浦的掺镱超荧光光纤光源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8-45页 |
3.3.1 泵浦方式对ASE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增益光纤对ASE输出功率及光谱的影响 | 第41-45页 |
3.4 光纤端面反射率对超荧光光纤光源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掺镱光纤激光器及超荧光光纤光源的实验研究与结果 | 第47-73页 |
4.1 全光纤结构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实验装置 | 第47-54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48-52页 |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4.2 同带泵浦掺镱超荧光光纤光源实验装置 | 第54-65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54-55页 |
4.2.2 相关光学器件 | 第55-58页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4.3 包层泵浦掺镱超荧光光纤光源实验装置 | 第65-72页 |
4.3.1 实验装置 | 第65-66页 |
4.3.2 相关光学器件 | 第66-67页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结论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