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及方法 | 第12-13页 |
一、主要研究框架 | 第12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创新点 | 第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一)炫富现象产生原因研究 | 第13-14页 |
(二)炫富现象表现形式研究 | 第14页 |
(三)炫富现象社会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四)炫富现象相关对策研究 | 第15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炫富的内涵及其历史考察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炫富和炫耀性消费的内涵和关系 | 第17-19页 |
一、炫富的内涵分析 | 第17页 |
二、炫耀性消费的内涵分析 | 第17-18页 |
三、炫富和炫耀性消费的关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炫富现象的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一、炫富现象在国内的发展 | 第19-21页 |
(一)历史上早期的炫富阶段 | 第19-20页 |
(二)改革开放初的炫富阶段 | 第20页 |
(三)网络时代下的炫富阶段 | 第20-21页 |
二、炫富现象在国外的发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当代社会炫富问题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23-36页 |
第一节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以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23-24页 |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当代社会炫富人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1页 |
一、在年龄阶段上呈现集中分布态势,80 后、90 后居多 | 第27页 |
二、在思想观念上崇尚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 第27-30页 |
三、在生活方式上进行盲目攀比、虚荣摆阔的消费行为 | 第30页 |
四、在人际关系上嘲讽平民、恶化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炫富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分析 | 第31-36页 |
一、恶化社会风气,不利于人们形成健康消费观 | 第31-32页 |
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 | 第32-33页 |
三、淡化人生信仰,扭曲人们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 第33页 |
四、污染生态环境,加快我国资源能源的消耗量 | 第33-34页 |
五、助推奢侈行业,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当代社会炫富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46页 |
第一节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6-41页 |
一、社会经济因素 | 第36-37页 |
二、社会文化因素 | 第37页 |
三、社会关系因素 | 第37-39页 |
(一)父母对炫富主体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同辈群体对炫富主体的影响 | 第38-39页 |
四、社会环境因素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1-46页 |
一、炫富主体思想观念影响主体行为 | 第41-42页 |
(一)炫富主体的财富观 | 第41-42页 |
(二)炫富主体的道德观 | 第42页 |
二、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42-43页 |
三、炫富主体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 | 第43-46页 |
(一)炫富主体的虚荣、负性攀比心理 | 第43-44页 |
(二)炫富主体的炒作、从众心理 | 第44页 |
(三)炫富主体的自卑心理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当代社会炫富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6-53页 |
第一节、有效引导社会炫富行为的必要性探究 | 第46-48页 |
第二节、社会炫富行为宏观层面的应对措施 | 第48-51页 |
一、有效改进税收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 第48页 |
二、进行有效网络监管,注重发挥传媒行业积极的导向作用 | 第48-49页 |
三、开设金钱教育和心理辅导课程,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 第49-51页 |
(一)完善社会与学校教育内容,引导炫富者树立科学消费理念 | 第49-50页 |
(二)坚持社会实践教育,锻炼炫富者意志力和毅力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社会炫富行为微观层面的应对措施 | 第51-53页 |
一、提高自我媒介修养,增强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 第51-52页 |
二、优化家庭消费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父母榜样示范作用 | 第52-53页 |
(一)积极引导子女理性看待消费符号 | 第52页 |
(二)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培养子女合理的消费习惯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1 | 第57-61页 |
附录 2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