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5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生物丁醇发酵的现状与困境 | 第18-24页 |
1.2.1 基于淀粉基非粮原料的生物丁醇发酵 | 第19页 |
1.2.2 基于合成气的生物丁醇发酵 | 第19-20页 |
1.2.3 基于木质纤维原料的生物丁醇发酵 | 第20-24页 |
1.3 纤维小体 | 第24-28页 |
1.3.1 纤维小体的结构与功能 | 第24-26页 |
1.3.2 设计型纤维小体 | 第26-28页 |
1.4 CBP法发酵木质纤维原料产丁醇 | 第28-38页 |
1.4.1 梭菌的遗传操作技术 | 第29-32页 |
1.4.2 在丁醇高产菌株中异源表达纤维素酶 | 第32-33页 |
1.4.3 在纤维素降解菌中引入丁醇合成途径 | 第33-34页 |
1.4.4 丁醇生产菌和纤维素降解菌混菌培养 | 第34-36页 |
1.4.5 各种CBP法生产木质纤维素丁醇的比较 | 第36-38页 |
1.5 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5.1 研究方向 | 第3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5-67页 |
2.1. 菌株及质粒 | 第45-46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2.2.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2.3 玉米棒芯来源及预处理 | 第47页 |
2.4 培养基 | 第47-49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49-56页 |
2.5.1 细菌培养及发酵 | 第49-51页 |
2.5.2 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4-55页 |
2.5.4 电转化方法 | 第55-56页 |
2.6 分析检测方法 | 第56-65页 |
2.6.1 生物量测定 | 第56-57页 |
2.6.2 糖的测定 | 第57-60页 |
2.6.3 总纤维素酶活测定 | 第60-61页 |
2.6.4 纤维原料成分测定 | 第61页 |
2.6.5 挥发性有机酸及溶剂测定 | 第61-62页 |
2.6.6 乳酸测定 | 第62页 |
2.6.7 AECC含量测定 | 第62-63页 |
2.6.8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章 产纤维小体厌氧梭菌降解AECC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67-79页 |
3.1 引言 | 第67-6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3.2.1 菌株及培养基 | 第68页 |
3.2.2 培养条件 | 第68页 |
3.2.3 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68-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3.3.1 热纤梭菌降解AECC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69-71页 |
3.3.2 解纤维梭菌降解AECC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71-73页 |
3.3.3 嗜纤维梭菌降解AECC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73-74页 |
3.3.4 三种厌氧梭菌降解AECC的发酵特性比较 | 第74-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热纤梭菌与拜氏梭菌偶联发酵AECC产丁醇 | 第79-95页 |
4.1 引言 | 第79-8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4.2.1 菌株及培养基 | 第81页 |
4.2.2 培养条件 | 第81页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81-82页 |
4.2.4 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1页 |
4.3.1 新的热纤梭菌与拜氏梭菌偶联发酵策略 | 第82-85页 |
4.3.2 偶联发酵体系优化 | 第85-88页 |
4.3.3 组合优化后的偶联发酵 | 第88-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五章 嗜纤维梭菌与拜氏梭菌混菌培养降解AECC产丁醇 | 第95-111页 |
5.1 引言 | 第95-9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5.2.1 菌株及培养基 | 第97页 |
5.2.2 培养条件 | 第97页 |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97-98页 |
5.2.4 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5.3.1 嗜纤维梭菌与拜氏梭菌混菌培养共生体系的构建 | 第98-100页 |
5.3.2 混菌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100-104页 |
5.3.3 优化后的混菌发酵过程 | 第104-106页 |
5.3.4 嗜纤维梭菌与拜氏梭菌共生体系中种群生长动力学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嗜纤维梭菌遗传操作系统建立 | 第111-127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4页 |
6.2.1 菌株和质粒 | 第112-113页 |
6.2.2 培养条件 | 第113-114页 |
6.2.3 嗜纤维梭菌与丙酮丁醇梭菌电转化 | 第114页 |
6.2.4 Gibson等温一步法进行多片段组装 | 第114页 |
6.2.5 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11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3页 |
6.3.1 抗性敏感性测试 | 第114-115页 |
6.3.2 质粒的复制子筛选及甲基化保护 | 第115-118页 |
6.3.3 基因转移方法的建立与确认 | 第118-121页 |
6.3.4 影响质粒电转效率的因素 | 第121-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第七章 嗜纤维梭菌与拜氏梭菌遗传改造的初步研究 | 第127-145页 |
7.1 引言 | 第127-129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3页 |
7.2.1 菌株和质粒 | 第129-130页 |
7.2.2 质粒构建与鉴定 | 第130-132页 |
7.2.3 嗜纤维梭菌和拜氏梭菌遗传改造菌株的获得和鉴定 | 第132-133页 |
7.2.4 遗传改造菌株的培养和发酵 | 第133页 |
7.2.5 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13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2页 |
7.3.1 嗜纤维梭菌的丁醇耐受性考察 | 第134-135页 |
7.3.2 嗜纤维梭菌743B(pXY1-P_(ptb)-Ca adhE2)以AECC为唯一碳源直接生产丁醇 | 第135-136页 |
7.3.3 嗜纤维梭菌743B(pXY1-_(ptb)-Clocel buk)单独发酵 | 第136-137页 |
7.3.4 拜氏梭菌8052(pXY1-P_(ptb)-CtfA/B)单独发酵 | 第137-139页 |
7.3.5 嗜纤维梭菌743B(pXY1-P_(ptb)-Clocel buk)与拜氏梭菌8052(pXY1-P_(ptb)-CtfA/B)混菌发酵 | 第139-14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8.1 结论 | 第145-146页 |
8.2 展望 | 第146-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