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次 | 第9-11页 |
| 1 绪言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2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2.1 穿刺点感染(exit-site infection) | 第15页 |
| 2.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 第15页 |
| 2.3 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 | 第15-16页 |
| 3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 3.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3.2 制定检索策略 | 第16-17页 |
| 3.3 文章的质量评价 | 第17-20页 |
| 3.4 数据的提取和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 3.5 采用GRADE评级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 | 第21-22页 |
| 3.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3-31页 |
| 4.1 文献纳入结果 | 第23-24页 |
| 4.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第24-26页 |
| 4.3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 4.4 meta分析结果 | 第26-29页 |
| 4.5 结局指标的分析 | 第29-31页 |
| 5 讨论 | 第31-35页 |
| 5.1 敷料更换频率对穿刺点感染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5.2 敷料更换频率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5.3 敷料更换频率对导管病原菌定植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5.4 结果的证据质量评价 | 第32-33页 |
| 5.5 对我国敷料更换频率的建议 | 第33-34页 |
| 5.6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4-35页 |
| 6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综述 | 第4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录 | 第51-61页 |
| 附录1 数据收集表 | 第51-54页 |
| 附录2 纳入及排除文献的特征 | 第54-61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