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走廊带的选择 | 第18-37页 |
2.1 走廊带的组成要素 | 第18-20页 |
2.2 走廊带的识别与选择原则 | 第20-22页 |
2.2.1 走廊带的识别与分析 | 第20-21页 |
2.2.2 走廊带的选择原则 | 第21-22页 |
2.3 走廊带的选择步骤与方法 | 第22-25页 |
2.3.1 走廊带的选择步骤 | 第22页 |
2.3.2 走廊带的选择方法 | 第22-25页 |
2.4 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走廊带的选择 | 第25-36页 |
2.4.1 分析项目的主要功能、使用任务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2.4.2 有关路网规划 | 第28-30页 |
2.4.3 确定项目区域位置 | 第30-31页 |
2.4.4 确定走廊带的要素和限制条件 | 第31-35页 |
2.4.5 初步拟订路线走廊带 | 第35-36页 |
2.4.6 走廊带评价与选择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 第37-70页 |
3.1 交通调查与分析 | 第37-48页 |
3.1.1 调查综述 | 第37-40页 |
3.1.2 OD 调查资料的处理 | 第40-45页 |
3.1.3 交通量及交通特性分析 | 第45-48页 |
3.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交通量预测 | 第48-62页 |
3.2.1 预测思路与方法 | 第48-52页 |
3.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2-58页 |
3.2.3 交通量预测(交通生成) | 第58-62页 |
3.3 交通需求预测 | 第62-69页 |
3.3.1 交通分布 | 第62-64页 |
3.3.2 交通分配 | 第64-66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技术标准论证 | 第70-75页 |
4.1 设计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 | 第70-72页 |
4.1.1 通行能力分析 | 第70-71页 |
4.1.2 车道数需求计算 | 第71-72页 |
4.2 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 | 第72-74页 |
4.2.1 设计速度 | 第72页 |
4.2.2 车道数确定 | 第72-74页 |
4.2.3 主要技术标准指标选定 | 第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起终点研究 | 第75-81页 |
5.1 起终点设置原则 | 第75-76页 |
5.2 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起终点论证 | 第76-80页 |
5.2.1 路线起点论证 | 第76-78页 |
5.2.2 主线终点段路线方案及主线终点论证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基于 TOPSIS-RSR 的路线方案评价比选 | 第81-95页 |
6.1 路线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81-82页 |
6.2 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2-83页 |
6.3 路线方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83-86页 |
6.4 路线方案评价比选 | 第86-94页 |
6.4.1 工程概况 | 第87-90页 |
6.4.2 方案评价 | 第90-9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附录 A 交通量预测的计算机程序 | 第101-103页 |
附录 B 路线方案评价比选的计算机程序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