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FCC 中 SOX 控制方法及硫转移剂的脱硫原理 | 第13-18页 |
1.2.1 控制 SO_x 排放的方法 | 第13-17页 |
1.2.2 硫转移剂的脱硫原理 | 第17-18页 |
1.3 硫转移剂材料及其技术发展 | 第18-26页 |
1.3.1 硫转移剂的基本性能 | 第18页 |
1.3.2 硫转移剂技术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8-31页 |
2.1.1 硫转移剂的活性评价装置 | 第28页 |
2.1.2 组合式脉冲还原装置 | 第28-30页 |
2.1.3 热重天平还原装置 | 第30-31页 |
2.1.4 烟气分析仪 | 第31页 |
2.1.5 质谱仪 | 第31页 |
2.2 硫转移剂的表征 | 第31-33页 |
2.2.1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31-32页 |
2.2.2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2页 |
2.2.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2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2页 |
2.2.5 红外光谱测试 | 第32页 |
2.2.6 热重分析实验 | 第32页 |
2.2.7 程序升温脱附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硫转移剂组成与性能的关系 | 第33-58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3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3.2.3 酸胶溶法制备硫转移剂 | 第34-35页 |
3.2.4 硫转移剂的表征及活性评价 | 第35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35-56页 |
3.3.1 含不同氧化活性组分硫转移剂的组成与性能的关系 | 第35-42页 |
3.3.2 Mn-MgAlFe 型硫转移剂的组成与性能的关系 | 第42-50页 |
3.3.3 M-MnAl 型硫转移剂的组成与性能的关系 | 第50-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增大比表面积对硫转移剂性能的影响 | 第58-99页 |
4.1 前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页 |
4.2.1 大比表面积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59页 |
4.2.2 表征及分析条件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97页 |
4.3.1 反相微乳液法增大硫转移剂比表面积的探讨 | 第59-79页 |
4.3.2 引入表面活性剂增大硫转移剂比表面积的探讨 | 第79-90页 |
4.3.3 不同干燥方法对硫转移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90-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脉冲法对硫转移剂还原反应机理的探索 | 第99-113页 |
5.1 前言 | 第9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5.2.1 失活硫转移剂的制备 | 第99页 |
5.2.2 仪器与装置 | 第99页 |
5.2.3 脉冲实验 | 第99-10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2页 |
5.3.1 硫转移剂的物化性能 | 第100-102页 |
5.3.2 硫转移剂反应机理的探索 | 第102-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硫氧化物在金属晶面的吸附模拟 | 第113-123页 |
6.1 前言 | 第113页 |
6.2 晶体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113-115页 |
6.2.1 晶体模型 | 第113-114页 |
6.2.2 力场参数及计算方法 | 第114-11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2页 |
6.3.1 单组分吸附质在金属晶面的吸附模拟 | 第115-120页 |
6.3.2 混合吸附质在金属晶面的吸附模拟 | 第120-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