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1.2.1 南方红豆杉的栽培技术及其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1.2.1.1 种苗繁育与栽培技术 | 第11-12页 |
1.2.1.2 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研究 | 第12页 |
1.2.2 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1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 第13页 |
1.2.2.2 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 第13页 |
1.2.2.3 林分改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1 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研究 | 第14页 |
1.2.3.2 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3 人为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林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4.1 森林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页 |
1.2.4.2 人为活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南方红豆杉林分状况及其林龄结构划分 | 第18页 |
2.1.2 南方红豆杉针阔混交林及其转变为高效商品林后的林分状况 | 第18-19页 |
2.1.3 林地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9页 |
2.1.4 土壤样品制备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林地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2页 |
2.3.2 土壤样品制备 | 第22页 |
2.3.3 土壤样品分析 | 第22-25页 |
2.3.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2-23页 |
2.3.3.2 土壤有机碳核磁共振分析 | 第23页 |
2.3.3.3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测定 | 第23-25页 |
2.3.3.4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5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26-31页 |
3.1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林地土壤物理性状 | 第26-27页 |
3.1.1 南方红豆杉林地土壤通透性 | 第26页 |
3.1.2 南方红豆杉林地土壤颗粒组成 | 第26-27页 |
3.1.3 南方红豆杉林地土壤可蚀性 | 第27页 |
3.2 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化学性质 | 第27-28页 |
3.3 南方红豆杉针阔混交林及高效商品林土壤物理性状 | 第28-29页 |
3.3.1 南方红豆杉和高效商品林土壤物理性状 | 第28页 |
3.3.2 南方红豆杉和高效商品林土壤土壤颗粒组成 | 第28-29页 |
3.3.3 南方红豆杉和高效商品林土壤土壤可蚀性 | 第29页 |
3.4 南方红豆杉针阔混交林及高效商品林土壤化学性质 | 第29-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组分 | 第31-36页 |
4.1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31页 |
4.2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31-33页 |
4.3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33-34页 |
4.4 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与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4.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南方红豆杉针阔混交林转变为高效商品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组分 | 第36-41页 |
5.1 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5.2 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组分变化 | 第37-38页 |
5.3 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组成结构 | 第38-40页 |
5.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41-48页 |
6.1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1-43页 |
6.2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 | 第43-46页 |
6.2.1 根区土壤磷脂脂肪酸总量 | 第43页 |
6.2.2 根区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磷脂脂肪酸量 | 第43-44页 |
6.2.3 根区土壤丛枝菌真菌、原生动物磷脂脂肪酸量 | 第44-45页 |
6.2.4 根区土壤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磷脂脂肪酸量 | 第45页 |
6.2.5 根区土壤单不饱和、环丙烷磷脂脂肪酸含量 | 第45-46页 |
6.2.6 根区土壤异构和反异构磷脂脂肪酸量 | 第46页 |
6.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七章 南方红豆杉针阔混交林转变为高效商品林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48-57页 |
7.1 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8-50页 |
7.2 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 | 第50-55页 |
7.2.1 土壤中磷脂脂肪酸总量 | 第50页 |
7.2.2 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磷脂脂肪酸量 | 第50-52页 |
7.2.3 土壤丛枝菌真菌、原生动物磷脂脂肪酸量 | 第52-53页 |
7.2.4 土壤单不饱和、环丙烷磷脂脂肪酸量 | 第53-54页 |
7.2.5 土壤异构和反异构磷脂脂肪酸量 | 第54-55页 |
7.2.6 土磷脂脂肪酸主成分分析 | 第55页 |
7.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八章 南方红豆杉林地土壤酶活性 | 第57-63页 |
8.1 不同林龄南方红豆杉根区土壤酶活性 | 第57-59页 |
8.1.1 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57页 |
8.1.2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57-58页 |
8.1.3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 第58页 |
8.1.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58-59页 |
8.2 南方红豆杉针阔混交林转变为高效商品林后林地土壤酶活性 | 第59-61页 |
8.2.1 土壤脲酶活性 | 第59-60页 |
8.2.2 土壤蔗糖酶活性 | 第60页 |
8.2.3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60页 |
8.2.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60-61页 |
8.3 土壤酶活性与其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61-62页 |
8.3.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61页 |
8.3.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61-62页 |
8.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九章 各林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第63-68页 |
9.1 评价方法 | 第63-65页 |
9.1.1 灰色关联度法 | 第63-64页 |
9.1.2 TOPSIS法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9.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9.2.1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林地质量评价 | 第65-66页 |
9.2.2 基于TOPSIS法的林地质量综合评价 | 第66-67页 |
9.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10.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图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