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1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红色砂梨着色的生理及分子基础 | 第16-23页 |
1.1.1 花青苷的结构、组分、合成和转运 | 第17页 |
1.1.2 花青苷的生物合成和转运 | 第17-19页 |
1.1.3 花青苷合成和转运过程中的调节基因 | 第19-23页 |
1.2 植物的光受体及光信号转导路径 | 第23页 |
1.3 植物激素和糖对花青苷合成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 高通量测序的原理及应用 | 第24-25页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红色砂梨‘美人酥’果实摘袋后的品质变化 | 第27-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27-28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2.1.2.1 果实横纵径、单果重测定 | 第28页 |
2.1.2.2 果实硬度测定 | 第28页 |
2.1.2.3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第28页 |
2.1.2.4 花青苷提取与测定 | 第28-29页 |
2.1.2.5 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提取与测定 | 第29页 |
2.1.2.6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2.2.1 ‘美人酥’果实的果形指数、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和硬度变化 | 第30页 |
2.2.2 摘袋和套袋样品中‘美人酥’的果实外观 | 第30-31页 |
2.2.3 摘袋对‘美人酥’果皮内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3 红色砂梨‘美人酥’摘袋着色期间的转录模式分析 | 第33-63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4-40页 |
3.1.2.1 R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 第34-35页 |
3.1.2.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35-36页 |
3.1.2.3 序列筛选、比对、拼接及基因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3.1.2.4 新基因预测和基因功能注释 | 第37-38页 |
3.1.2.5 基因表达量与差异基因识别 | 第38页 |
3.1.2.6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 第38-39页 |
3.1.2.7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3.2.1 RNA质量检测 | 第40页 |
3.2.2 测序质量和产出统计 | 第40-41页 |
3.2.3 测序质量评估 | 第41-42页 |
3.2.4 新基因预测及基因功能注释 | 第42-46页 |
3.2.5 梨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6-50页 |
3.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第50-54页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 | 第54-55页 |
3.3 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识别与分析 | 第55-60页 |
3.3.1 花青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5-56页 |
3.3.2 调节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3.3.3 光受体和下游元件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7-58页 |
3.3.4 激素和蔗糖合成路径相关基因 | 第58-60页 |
3.4 讨论 | 第60-63页 |
4 梨GST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7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4.2.1 梨GST基因的数量及命名 | 第64-65页 |
4.2.2 梨GST基因的位置及特征 | 第65-67页 |
4.2.3 梨和拟南芥GST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67-68页 |
4.2.4 梨GST蛋白的结构和保守结构基序分析 | 第68-71页 |
4.2.5 梨GST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71-72页 |
4.2.6 梨GST基因在‘美人酥’摘袋着色期间的表达模式 | 第72页 |
4.2.7 花青苷转运候选GST基因 | 第72-73页 |
4.3 讨论 | 第73-75页 |
5 PpMYB12和PpGSTF12的序列和表达分析 | 第75-8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75-78页 |
5.1.2.1 提取‘美人酥’果皮RNA和DNA | 第75-76页 |
5.1.2.2 PCR扩增 | 第76-77页 |
5.1.2.3 PCR产物回收 | 第77页 |
5.1.2.4 载体连接及转化大肠杆菌 | 第77-7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1页 |
5.2.1 PpMYB12和PpGSTF12的基因结构分析 | 第78页 |
5.2.2 PpMYB12和PpGSTF12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78-80页 |
5.2.3 PpMYB12和PpGSTF12系统进化分析 | 第80页 |
5.2.4 PpMYB12和PpGSTF12基因表达分析 | 第80-81页 |
5.3 讨论 | 第81-82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