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1.1 DNA甲基化 | 第10-15页 |
1.1.1 动物中DNA甲基化的建立 | 第10-11页 |
1.1.2 植物中DNA甲基化的建立 | 第11-13页 |
1.1.3 DNA甲基化的维持 | 第13-15页 |
1.2 DNA去甲基化 | 第15-22页 |
1.2.1 DNA去甲基化的意义 | 第15-17页 |
1.2.2 DNA主动去甲基化 | 第17-20页 |
1.2.3 DNA去甲基化酶的招募 | 第20-22页 |
1.3 MBD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1 动物中的MBD蛋白 | 第22-25页 |
1.3.2 植物中的MBD蛋白 | 第25-2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57页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菌类材料及载体 | 第29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植物和菌体的培养 | 第31-32页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页 |
2.2.2 植物的培养 | 第31页 |
2.2.3 菌体的培养 | 第31-32页 |
2.3 mbd7突变体的获得 | 第32-33页 |
2.3.1 突变体筛选 | 第32页 |
2.3.2 突变体遗传学分析 | 第32-33页 |
2.4 图位克隆 | 第33-36页 |
2.4.1 构建克隆群体 | 第33页 |
2.4.2 植物DNA提取 | 第33页 |
2.4.3 图位克隆 | 第33-35页 |
2.4.4 图位克隆引物 | 第35-36页 |
2.5 构建载体 | 第36-41页 |
2.5.1 片段和载体信息 | 第36-37页 |
2.5.2 构建载体引物 | 第37页 |
2.5.3 目的片段准备 | 第37-38页 |
2.5.4 酶切和连接 | 第38-39页 |
2.5.5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9-40页 |
2.5.6 大肠杆菌热击转化 | 第40页 |
2.5.7 鉴定阳性克隆 | 第40-41页 |
2.6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41-42页 |
2.6.1 制备农杆菌热击感受态 | 第41页 |
2.6.2 农杆菌热击转化 | 第41-42页 |
2.6.3 农杆菌转染拟南芥 | 第42页 |
2.6.4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42页 |
2.7 mbd7突变体的互补实验 | 第42页 |
2.8 亚细胞定位和组织定位 | 第42-43页 |
2.8.1 MBD7的亚细胞定位 | 第42-43页 |
2.8.2 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43页 |
2.9 植物RNA相关实验的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2.9.1 TRIzol法提取植物总RNA | 第43-44页 |
2.9.2 RNA反转录 | 第44页 |
2.9.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4-45页 |
2.9.4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 第45页 |
2.10 DNA甲基化分析方法 | 第45-49页 |
2.10.1 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dC相关实验 | 第45-46页 |
2.10.2 特异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46-48页 |
2.10.3 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48-49页 |
2.11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49-54页 |
2.11.1 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实验 | 第49页 |
2.11.2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49-50页 |
2.11.3 pull-down | 第50-52页 |
2.11.4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52-54页 |
2.12 DNA体内结合实验 | 第54-57页 |
2.12.1 试剂配制 | 第54-55页 |
2.12.2 实验步骤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85页 |
3.1 mbd7突变体的筛选和表型分析 | 第57-61页 |
3.1.1 突变体的筛选 | 第57-59页 |
3.1.2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59-61页 |
3.2 mbd7突变体的图位克隆和互补 | 第61-63页 |
3.2.1 mbd7突变体的图位克隆 | 第61-62页 |
3.2.2 mbd7突变体的互补实验 | 第62-63页 |
3.3 MBD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MBD7基因的组织定位 | 第63-65页 |
3.3.1 MBD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3-64页 |
3.3.2 MBD7基因的组织定位 | 第64-65页 |
3.4 MBD7对pro35S::NPTII位点的调控 | 第65-68页 |
3.4.1 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释放pro35S::NPTII位点的沉默 | 第65-66页 |
3.4.2 mbd7突变体中T-DNA位点上DNA甲基化的变化 | 第66-68页 |
3.5 MBD7参与基因组特定位点上的DNA去甲基化 | 第68-73页 |
3.5.1 mbd7突变体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变化 | 第68-71页 |
3.5.2 MBD7调控位点的特征 | 第71-73页 |
3.6 MBD7与ROS1、ROS4/IDM1、ROS5/IDM2在参与DNA去甲基化中的关系 | 第73-80页 |
3.6.1 MBD7与ROS5/IDM2在参与DNA去甲基化中的关系 | 第74-77页 |
3.6.2 MBD7与ROS1、ROS4/IDM1不直接相互作用 | 第77-78页 |
3.6.3 MBD7与ROS1、ROS4/IDM1、ROS5/IDM2共同抑制DNA甲基化过度积累 | 第78-79页 |
3.6.4 MBD7、ROS1、ROS4/IDM1和ROS5/IDM2调控位点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 第79-80页 |
3.7 MBD7对内源作用位点的结合 | 第80-85页 |
3.7.1 MBD7体内结合实验的检测位点 | 第80-83页 |
3.7.2 MBD7对内源作用位点的结合 | 第83-8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5-91页 |
4.1 结果讨论 | 第85-90页 |
4.1.1 MBD7参与DNA去甲基化的作用机制 | 第85-86页 |
4.1.2 MBD7调控DNA去甲基化位点的特征 | 第86-87页 |
4.1.3 MBD7对pro35S::NPTII转基因位点的调控 | 第87-89页 |
4.1.4 MBD7在动植物MBD蛋白研究中的意义 | 第89-90页 |
4.2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