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聚乙烯基新型嵌段和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4-46页
    2.1 聚烯烃的现状与发展第14-19页
        2.1.1 聚烯烃产品概况第14-15页
        2.1.2 聚烯烃市场分析第15-18页
        2.1.3 聚烯烃发展趋势第18-19页
    2.2 聚烯烃功能化改性第19-32页
        2.2.1 侧基功能化聚烯烃第20-21页
        2.2.2 端基功能化聚烯烃第21-32页
    2.3 聚烯烃嵌段和接枝共聚物第32-45页
        2.3.1 嵌段和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概念第33-34页
        2.3.2 聚烯烃嵌段共聚物合成的一般方法第34-38页
        2.3.3 聚烯烃接枝共聚物合成的一般方法第38-43页
        2.3.4 聚烯烃嵌段和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第43-45页
    2.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45-46页
第三章 端基功能化聚乙烯低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6-62页
    3.1 引言第46-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3页
        3.2.1 原料和试剂第48-50页
        3.2.2 PTFI的制备第50页
        3.2.3 单端双键聚乙烯低聚物(PE-ene)的合成第50-51页
        3.2.4 单端羧基聚乙烯低聚物(PE-COOH)的合成第51-52页
        3.2.5 单端羟基聚乙烯低聚物(PE-OH)的合成第52页
        3.2.6 测试与表征第52-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3.3.1 单端双键聚乙烯低聚物(PE-ene)的合成与表征第53-55页
        3.3.2 单端羧基聚乙烯低聚物(PE-COOH)的合成与表征第55-58页
        3.3.3 单端羟基聚乙烯低聚物(PE-OH)的合成与表征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四章 聚乙烯-b-聚二甲基硅氧烷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2-76页
    4.1 引言第62-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6页
        4.2.1 原料和试剂第64页
        4.2.2 聚乙烯-b-聚二甲基硅氧烷(PE-b-PDMS)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64-65页
        4.2.3 高密度聚乙烯/硅油(HDPE/silicon oil)共混物的制备第65页
        4.2.4 测试与表征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4页
        4.3.1 聚乙烯-b-聚二甲基硅氧烷(PE-b-PDMS)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6-71页
        4.3.2 高密度聚乙烯/硅油共混物(HDPE/silicon oil)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第71-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聚乙烯-b-聚氨酯-b-聚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76-92页
    5.1 引言第76-77页
    5.2 实验部分第77-80页
        5.2.1 原料和试剂第77页
        5.2.2 聚乙烯-b-聚氨酯-b-聚乙烯(PE-b-PU-b-PE)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77-79页
        5.2.3 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物(HDPE/TPU)的制备第79页
        5.2.4 测试与表征第79-8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0-89页
        5.3.1 聚乙烯-b-聚氨酯-b-聚乙烯(PE-b-PU-b-PE)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80-89页
        5.3.2 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物(HDPE/TPU)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第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第六章 聚降冰片烯-g-聚乙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92-104页
    6.1 引言第92-93页
    6.2 实验部分第93-96页
        6.2.1 原料与试剂第93页
        6.2.2 ROMP大分子单体PE-NB的制备第93-95页
        6.2.3 聚降冰片烯-g-聚乙烯接枝共聚物(PNB-g-PE)的制备第95-96页
        6.2.4 测试与表征第9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6-102页
        6.3.1 ROMP大分子单体PE-NB的合成与表征第96-98页
        6.3.2 聚降冰片烯-g-聚乙烯接枝共聚物(PNB-g-PE)的合成与表征第98-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4-108页
    7.1 结论第104-106页
    7.2 创新点第106-107页
    7.3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30页
作者简历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及模板法制备多级多孔炭
下一篇:非共价表面修饰对锯齿型碳化硅纳米条带能带结构的有效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