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热带气旋结构强度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 ·环境流场 | 第9-10页 |
| ·冷空气 | 第10-11页 |
| ·急流 | 第11-12页 |
| ·西风槽 | 第12页 |
| ·地形影响 | 第12-13页 |
| ·海面温度和喷沫作用 | 第13-14页 |
| ·中尺度环流系统 | 第14页 |
| ·登陆台湾热带气旋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14-16页 |
|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登陆台湾岛热带气旋强度和结构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18-30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19页 |
| ·登陆台湾TC 的统计特征 | 第19-21页 |
| ·年、月际分布特征 | 第19页 |
| ·路径和登陆点分布特征 | 第19-21页 |
| ·强度变化特征 | 第21-25页 |
| ·登陆时强度的时空分布 | 第21-22页 |
| ·岛上维持时间 | 第22-23页 |
| ·登陆前后的强度变化 | 第23-25页 |
| ·结构变化特征 | 第25-28页 |
| ·大风圈的变化 | 第25-26页 |
| ·强对流分布变化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0116 号台风NARI 登陆台湾过程中结构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 | 第30-44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NARI 的活动及其结构变化特征 | 第31-33页 |
| ·NARI 活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 第33-35页 |
| ·NARI 登陆台湾过程中的强度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 第35-43页 |
| ·环境风垂直切变 | 第35-36页 |
| ·水汽条件 | 第36-37页 |
| ·涡散场 | 第37-39页 |
| ·涡动动能收支 | 第39-41页 |
| ·台湾岛地形及台湾海峡作用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1010 号台风MERANTI 穿越台湾海峡过程中强度结构变化的诊断分析 | 第44-56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MERANTI 的活动及其结构变化特征 | 第44-47页 |
| ·MERANTI 活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 第47-49页 |
| ·影响MERANTI强度结构变化的因子分析 | 第49-55页 |
| ·环境风垂直切变 | 第49-50页 |
| ·水汽条件 | 第50-52页 |
| ·涡度场 | 第52页 |
| ·涡度收支 | 第52-54页 |
| ·台湾海峡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台湾地形及海峡效应对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研究 | 第56-74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WRF 模式简介 | 第56-58页 |
| ·WRF 模式概况 | 第56-57页 |
| ·WRF 主要模块及其功能 | 第57-58页 |
| ·对照试验及敏感性试验设计 | 第58-60页 |
| ·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 第60-64页 |
| ·移动路径及强度 | 第60-61页 |
| ·对流分布 | 第61-62页 |
| ·低空急流 | 第62-64页 |
| ·垂直环流 | 第64页 |
| ·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73页 |
| ·移除台湾地形 | 第64-67页 |
| ·移除福建地形 | 第67-70页 |
| ·福建及台湾地形增倍 | 第70-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4-78页 |
| ·统计研究 | 第74页 |
| ·典型个例分析 | 第74-75页 |
| ·0116 号台风NARI | 第74-75页 |
| ·1010 号台风MERANTI | 第75页 |
| ·台湾海峡地形影响的数值研究 | 第75-76页 |
| ·概念模型 | 第7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76-77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个人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