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2页 |
1 前言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胁迫研究 | 第14-17页 |
2.2.1 单一污染物对植物外部形态的伤害 | 第14-15页 |
2.2.2 复合气体污染物对植物外部形态的伤害 | 第15-16页 |
2.2.3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理代谢的伤害 | 第16-17页 |
2.3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胁迫的抗性机理 | 第17-20页 |
2.3.1 活性氧的酶促清除机制 | 第18-19页 |
2.3.2 活性氧的非酶促清除机制 | 第19-20页 |
2.4 南方红豆杉对有害气体抗性的研究 | 第20页 |
2.5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4 试验内容、材料和方法 | 第21-28页 |
4.1 试验内容 | 第21-22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4.2.2 种植土 | 第22页 |
4.3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4.3.1 熏气处理 | 第22页 |
4.3.2 不同浓度SO_2胁迫处理 | 第22-23页 |
4.3.3 不同浓度CH_2O胁迫处理 | 第23页 |
4.3.4 SO_2和CH_2O复合胁迫处理 | 第23页 |
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3-28页 |
4.4.1 叶片外部形态指标观测 | 第23-24页 |
4.4.2 非酶类生理指标测定 | 第24-26页 |
4.4.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4.4.2.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24页 |
4.4.2.3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4.4.2.4 抗坏血酸测定 | 第25页 |
4.4.2.5 半胱氨酸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4.4.2.6 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26页 |
4.4.2.7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6页 |
4.4.3 酶类保护剂测定 | 第26-28页 |
4.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4.4.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7页 |
4.4.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7页 |
4.4.3.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27页 |
4.4.3.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4.4.3.6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测定 | 第28页 |
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5.1 SO_2和CH_2O单一胁迫 | 第28-40页 |
5.1.1 不同浓度SO_2和CH_2O处理对南方红豆杉的形态伤害 | 第28-29页 |
5.1.2 不同浓度SO_2和CH_2O胁迫对南方红豆杉非酶类物质的影响 | 第29-36页 |
5.1.2.1 对南方红豆杉叶绿素含量(Chl)的影响 | 第29-31页 |
5.1.2.2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5.1.2.3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5.1.2.4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可溶性糖(SS)浓度的影响 | 第33页 |
5.1.2.5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5.1.2.6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游离氨基酸(FAA)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5.1.2.7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5.1.2.8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半胱氨酸(Cys)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5.1.3 不同浓度SO_2和CH_2O胁迫对南方红豆杉酶类物质活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5.1.3.1 对南方红豆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36-37页 |
5.1.3.2 对南方红豆杉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第37-38页 |
5.1.3.3 对南方红豆杉对多酚氧化酶(PPO)的影响 | 第38页 |
5.1.3.4 对南方红豆杉对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第38-39页 |
5.1.3.5 对南方红豆杉对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影响 | 第39-40页 |
5.1.3.6 对南方红豆杉对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测定的影响 | 第40页 |
5.2 SO_2和CH_2O复合胁迫 | 第40-45页 |
5.2.1 不同浓度SO_2和CH_2O处理对南方红豆杉的形态伤害 | 第40-41页 |
5.2.2 SO_2和CH_2O复合胁迫对南方红豆杉非酶类物质的影响 | 第41-43页 |
5.2.2.1 对南方红豆杉叶绿素含量(Ch1)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2.2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MDA、相对电导率、SS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3 对南方红豆杉叶片Pro、FAA、AsA、Cys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5.2.4 不同浓度SO_2和CH_2O胁迫对南方红豆杉酶类物质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6 讨论 | 第45-49页 |
6.1 SO_2和CH_2O胁迫对南方红豆杉外部形态伤害 | 第45-46页 |
6.2 南方红豆杉对SO_2和CH_2O胁迫下的非酶类保护剂调节 | 第46-49页 |
7 结论 | 第49-51页 |
8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9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