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金属矿选矿论文--有色金属矿选矿论文

黄铜矿流体包裹体组分释放及其与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铜矿床、铜矿物和铜矿石第11-13页
        1.1.1 铜矿床第11页
        1.1.2 铜矿物和铜矿石第11-13页
    1.2 硫化铜矿浮选理论与实践研究概况第13-16页
        1.2.1 硫化铜矿诱导浮选理论及机理第13-14页
        1.2.2 硫化铜矿无捕收剂浮选研究概况第14-15页
        1.2.3 硫化铜矿磁处理浮选理论及机理第15-16页
    1.3 硫化铜矿浮选矿浆难免离子的来源及影响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浮选难免离子的来源第16页
        1.3.2 难免金属离子氢氧化物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第16页
        1.3.3 含钙难免离子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第16-17页
        1.3.4 难免金属离子对铜铅硫化矿浮选的影响第17-18页
    1.4 难免活化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配衡反应第18-20页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0-23页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第23-27页
    2.1 试验原料与仪器设备第23-24页
        2.1.1 试验原料第23页
        2.1.2 试验设备第23-24页
    2.2 分析测试方法第24-26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4页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24页
        2.2.3 SEM-EDS分析第24-25页
        2.2.4 AFM分析第25页
        2.2.5 紫外-红外显微镜分析第25页
        2.2.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25页
        2.2.7 Zeta电位分析第25页
        2.2.8 高分辨X射线微断层三维成像(HRXMT)分析第25-26页
    2.3 计算软件与平台第26页
        2.3.1 计算软件第26页
        2.3.2 计算平台第26页
    2.4 量子化学计算理论基础第26-27页
第三章 黄铜矿流体包裹体组分释放第27-55页
    3.1 黄铜矿表面溶解特性第27-34页
        3.1.1 黄铜矿在不同气氛下的表面溶解特性第27-31页
        3.1.2 黄铜矿表面溶解AFM形貌分析第31-34页
    3.2 黄铜矿流体包裹体的检测分析第34-38页
        3.2.1 黄铜矿表层和浅层流体包裹体红外光学显微分析第34-35页
        3.2.2 流体包裹体位域SEM-EDS分析第35-38页
        3.2.3 高分辨率X射线微断层三维成像(HRXMT)分析第38页
    3.3 黄铜矿流体包裹体组分的释放第38-41页
    3.4 黄铜矿连生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分的释放第41-52页
        3.4.1 黄铜矿连生矿物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组分的释放第41-44页
        3.4.2 黄铜矿、斑铜矿及连生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分的释放第44-48页
        3.4.3 黄铜矿、闪锌矿及连生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分的释放第48-52页
    3.5 流体包裹体研究对矿物浮选的意义第52-53页
    3.6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黄铜矿表面弛豫第55-71页
    4.1 黄铜矿晶体结构第56-63页
        4.1.1 黄铜矿晶体几何结构第56-57页
        4.1.2 能带和态密度第57-60页
        4.1.3 Mulliken布居第60-61页
        4.1.4 电荷密度分布第61-63页
    4.2 黄铜矿表面弛豫第63-70页
        4.2.1 黄铜矿表面弛豫分子力学定性分析第63-64页
        4.2.2 黄铜矿表面驰豫原子尺度分析第64-67页
        4.2.3 黄铜矿表面弛豫理论计算第67-70页
    4.3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组分与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第71-81页
    5.1 矿浆溶液中铜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71-72页
    5.2 矿物表面Zeta电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72-76页
    5.3 铜离子在弛豫表面吸附的XPS定性分析第76-78页
    5.4 铜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第78-79页
    5.5 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组分及弛豫表面与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81-117页
    6.1 多价态多自旋态铜铁离子与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81-92页
        6.1.1 黄原酸盐的结构类型和性质第81-83页
        6.1.2 多价态多自旋态铁离子与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83-89页
        6.1.3 多价态铜离子与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89-92页
    6.2 黄铜矿弛豫表面与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92-99页
        6.2.1 研究背景与计算模型第92-94页
        6.2.2 弛豫表面与单桥结构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94-97页
        6.2.3 弛豫表面与双桥结构黄原酸盐的相互作用第97-99页
    6.3 铜离子与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第99-101页
    6.4 铜离子-黄原酸盐-弛豫表面三元结构的相互作用第101-104页
    6.5 水和氧分子与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第104-114页
        6.5.1 水分子及其解离质与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第104-109页
        6.5.2 氧分子与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第109-114页
    6.6 流体包裹体组分浮选模型第114-115页
    6.7 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第117-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47页
附录A第147-151页
附录B第15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轴承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楚雄盆地牟定郝家河砂岩铜矿区构造控矿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