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条件下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研究--基于金融机构视角分析
摘要 | 第10-11页 |
SUMMARY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件综述 | 第14-15页 |
1.2.1 国外学者研究文件综述 | 第14页 |
1.2.2 国内学者研究文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小结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 第17-27页 |
2.1 融资平台概念 | 第17页 |
2.2 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2.2.1 地方政府负债的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2.2.2 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情况 | 第19-21页 |
2.2.3 融资平台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2.3 融资平台作用及存在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4 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其原因 | 第23-26页 |
2.4.1 融资平台的风险 | 第23-24页 |
2.4.2 融资平台风险形成的原因 | 第24-26页 |
2.5 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规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的融资平台相关主体关系分析 | 第27-32页 |
3.1 博弈主体及之间关系 | 第27-28页 |
3.1.1 中央政府 | 第27页 |
3.1.2 地方政府 | 第27页 |
3.1.3 融资平台 | 第27-28页 |
3.1.4 金融机构 | 第28页 |
3.2 信贷关系中的博弈模型 | 第28-32页 |
3.2.1 模型构建 | 第28-31页 |
3.2.2 模型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融资平台风险评估 | 第32-44页 |
4.1 综合模糊理论决策方法简述 | 第32-34页 |
4.1.1 子因素 | 第32页 |
4.1.2 权重 | 第32-33页 |
4.1.3 综合评价 | 第33-34页 |
4.2 中央政府 | 第34-35页 |
4.2.1 分税制政策 | 第34页 |
4.2.2 地方政府考核机制 | 第34-35页 |
4.2.3 融资平台相关法律法规 | 第35页 |
4.3 地方政府 | 第35-37页 |
4.3.1 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 | 第35-36页 |
4.3.2 地方财政实力 | 第36页 |
4.3.3 市场配置作用 | 第36页 |
4.3.4 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体系 | 第36-37页 |
4.3.5 有效的偿债准备机制 | 第37页 |
4.4 融资平台 | 第37-40页 |
4.4.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4.4.2 信用记录情况 | 第38页 |
4.4.3 经营性资产 | 第38页 |
4.4.4 公司组织结构 | 第38-39页 |
4.4.5 融资渠道多元性 | 第39-40页 |
4.4.6 融资平台人员素质 | 第40页 |
4.5 项目情况 | 第40-41页 |
4.5.1 项目合规性 | 第40页 |
4.5.2 产业导向 | 第40-41页 |
4.5.3 经济效益 | 第41页 |
4.5.4 社会效益 | 第41页 |
4.6 监管部门 | 第41-44页 |
4.6.1 归口管理部门 | 第42页 |
4.6.2 融资平台监管 | 第42页 |
4.6.3 金融机构的监管 | 第42-43页 |
4.6.4 社会舆论监督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融资平台风险评估应用 | 第44-49页 |
5.1 公司及项目简介 | 第44-45页 |
5.1.1 山东省财金投资有限公司简介 | 第44-45页 |
5.1.2 项目简介 | 第45页 |
5.2 中央政府 | 第45页 |
5.3 地方政府 | 第45-46页 |
5.4 融资平台 | 第46-47页 |
5.5 项目情况 | 第47页 |
5.6 监管部门 | 第47-48页 |
5.7 综合评估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