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20页
导论第21-28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1-23页
        (一) 研究背景第21-23页
        (二)研究意义第23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23-24页
    三、研究方法第24-25页
    四、结构安排(主要内容)第25-26页
    五、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一章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基本概念第28-36页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第28页
    二、环境公益诉讼与其他公益诉讼的比较第28-29页
    三、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第29-36页
        (一) 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第32-33页
        (二) 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第33-34页
        (三) 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第34页
        (四) 社会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第34-36页
第二章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价值第36-54页
    一、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理论价值第36-45页
        (一) “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思想第36-39页
        (二) 正义与权利本位的法理学基础第39-41页
        (三) “趋利避害”的人性和伦理学根基第41-42页
        (四) 成本—收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原理第42-45页
    二、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实践价值第45-54页
        (一)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探索第45-48页
        (二) 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第48-49页
        (三) 促进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化配置第49-50页
        (四) 社会转型期环境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重塑第50-54页
第三章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中的原告资格第54-84页
    一、社会组织第54-62页
        (一) 实践观察第54-57页
        (二) 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第57-62页
    二、检察机关第62-70页
        (一) 实践观察第62-65页
        (二) 法理分析第65页
        (三) 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权第65-70页
    三、海洋部门第70-79页
        (一) 实践观察第70-74页
        (二) 法理分析第74-76页
        (三) 完善路径第76-79页
    四、行政机关第79-80页
    五、公民个人(环境受害人)第80-84页
第四章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第84-9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4-85页
    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举证困难的原因分析第85-86页
        (一) 环境污染损害的特殊性导致原告举证能力不足第85-86页
        (二) 环境公益诉讼的公益性导致原告举证积极性不够第86页
        (三) 现行的举证责任制度导致原告举证负担偏重第86页
    三、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中举证责任分配的考察第86-88页
    四、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第88-91页
        (一) 风险预防原则第88-89页
        (二) 举证标准达“法律真实”原则第89页
        (三) 向弱者倾向保护原则第89-90页
        (四) 环境公益性优先原则第90-91页
        (五) 效率与公正同等原则第91页
    五、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完菩路径第91-95页
        (一) 规范原告资格的证明第92页
        (二) “排污达标”不能成为被告反证的依据第92-93页
        (三) 专家证人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定证据类型第93页
        (四) 法官自由心证的引入第93-94页
        (五) 完善证明妨碍制度第94-95页
第五章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模式构建第95-116页
    一、对既有环境公益诉讼相关立法的评析第95-100页
        (一) 立法技术问题第96-97页
        (二) 立法听证问题第97-99页
        (三) 立法评估问题第99-100页
    二、对地方性文件推进实践模式的反思第100-104页
        (一) 实践模式第100-102页
        (二) 定位与出路第102-104页
    三、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功能第104-107页
        (一) 通过立法推进环境正义第104页
        (二) 通过立法促进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形成第104-105页
        (三) 通过立法扩大公众参与的民主化水平第105-106页
        (四) 通过立法进行利益衡平第106-107页
    四、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模式的类型第107-112页
        (一) 附属立法型第108-111页
        (二) 专门立法型第111-112页
    五、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模式第112-116页
        (一) 构建公益救济的立法模式第112-114页
        (二) 建立公共执法为主的起诉模式第114-116页
第六章 环境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制度构建第116-140页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16-124页
        (一) 必要性第116-121页
        (二) 可行性第121-124页
    二、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第124-127页
        (一) 立法目的第124-126页
        (二) 立法指导思想第126-127页
    三、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规划第127-129页
    四、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框架第129-130页
    五、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原则第130-138页
        (一) 比例原则第130-131页
        (二) 公平正义原则第131-134页
        (三)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环境公益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第134-136页
        (四) 超然性原则第136页
        (五) 风险预防原则第136-137页
        (六) 环保行政执法前置原则第137-138页
    六、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案件范围第138-140页
结论与展望第140-142页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建议稿第142-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59-160页
附件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学图像配准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纳米TiO2调制结构对表面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