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9页 |
1.1 引用案例分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8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金融诈骗风险多发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19-22页 |
2.1 宏观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给企业和银行都造成困境 | 第19-20页 |
2.2 激烈的银行竞争、过重的存款任务促使员工高息揽存 | 第20-21页 |
2.2.1 高息揽存的概念及形式 | 第20页 |
2.2.2 高息揽存的危害 | 第20-21页 |
2.3 银行内部过重的绩效压力成为业务处理特殊化的理由 | 第21页 |
2.4 目前国内金融服务监管水平远跟不上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金融诈骗案件的作案手段分析 | 第22-26页 |
3.1 团伙作案,伺机转嫁风险 | 第22页 |
3.2 清楚银行业务流程,充分利用银行账户管理薄弱环节 | 第22-23页 |
3.3 伪造银行业务所需相关资料 | 第23页 |
3.4 利用账户密码及支付密码器管理不严的漏洞 | 第23页 |
3.5 利用银企对账不及时的漏洞 | 第23-24页 |
3.6 内外勾结,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 第24页 |
3.7 作案手段呈现新动向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金融风险案件频发的银行内部原因 | 第26-29页 |
4.1 银行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较大风险 | 第26页 |
4.2 银行内部重要岗位交流轮岗管理执行水平欠缺 | 第26-27页 |
4.3 银行传统业务风险环节把控不严容易导致风险失控 | 第27页 |
4.4 银行新兴的电子渠道交易增加了许多新的风险点 | 第27-28页 |
4.5 银行会计业务系统对客户资金流转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防范案件方面的现状 | 第29-32页 |
5.1 风险控制方面众多银行各自为政,缺少行业内统一的标准 | 第29页 |
5.2 商业银行未建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29-30页 |
5.3 未形成风控的核心文化,风控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5.4 商业银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 | 第31-32页 |
第六章 提高公众信心、杜绝银行诈骗案件的建议 | 第32-42页 |
6.1 防范内部人员风险、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 | 第32-34页 |
6.1.1 商业银行机构应切实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与教育培训 | 第32页 |
6.1.2 商业银行要构建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常态化机制 | 第32-33页 |
6.1.3 构建包括基层机构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和内控合规人员在内的“三道风险屏障” | 第33-34页 |
6.2 建设成熟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 | 第34-38页 |
6.2.1 风险预警监测系统的实现目标 | 第34页 |
6.2.2 银行风险监测系统的监测方法 | 第34-38页 |
6.3 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时更新的规章制度体系 | 第38-39页 |
6.3.1 规章制度的定义和制定原则 | 第38页 |
6.3.2 规章制度的建立及更新流程 | 第38-39页 |
6.4 多措施、多途径构建内外兼顾、上下一体的企业风险防控文化 | 第39-42页 |
6.4.1 通过风控培训宣传提升全员风控意识 | 第39-40页 |
6.4.2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工作档案 | 第40页 |
6.4.3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汇报,鼓励操作风险管理考核机制 | 第40-41页 |
6.4.4 重视对社会公众金融诈骗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 第41-4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件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