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梯尔问题的实质与反运气知识论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说明 | 第8-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葛梯尔问题的产生及回应 | 第9-10页 |
(二)运气与葛梯尔问题 | 第10-11页 |
(三)反运气知识论与葛梯尔问题 | 第11-12页 |
(四)反运气知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三、问题争论的焦点 | 第13页 |
四、文章内容概述 | 第13-14页 |
五、文章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六、文章的不足 | 第15页 |
七、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葛梯尔问题的实质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葛梯尔反例的提出 | 第17-19页 |
一、传统的知识三元定义的提出 | 第17-18页 |
二、葛梯尔反例的提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对葛梯尔问题的回应 | 第19-21页 |
一、不败性论 | 第19-20页 |
二、决定性理由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葛梯尔问题的实质 | 第21-24页 |
一、前提错误不是葛梯尔问题的实质 | 第21-22页 |
二、运气成真才是葛梯尔问题的实质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认知运气理论 | 第24-35页 |
第一节 认知运气的内涵和分类 | 第24-27页 |
一、认知运气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认知运气的分类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认知运气的形成条件 | 第27-31页 |
一、安全性条件的理论来源 | 第27-29页 |
二、安全性条件的分析 | 第29-30页 |
三、安全性条件的程度问题说明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认知运气的结果与影响 | 第31-35页 |
一、认知运气的结果 | 第31-33页 |
二、认知运气对葛梯尔问题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反运气知识论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反运气知识论的理论来源 | 第35-36页 |
一、反运气知识论的理论来源 | 第35-36页 |
二、反运气知识论的含义 | 第36页 |
第二节 反运气知识论的方法 | 第36-40页 |
一、过程可靠论的阐述 | 第36-38页 |
二、德性可靠论的阐述 | 第38-39页 |
三、反运气认识论的阐述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葛梯尔问题与反运气认知理论 | 第40-43页 |
一、葛梯尔问题与反运气认知理论的关系 | 第40-41页 |
二、反运气认知理论对葛梯尔问题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反运气知识论的最新发展:反运气德性知识论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提出和理论来源 | 第43-45页 |
一、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提出 | 第43页 |
二、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理论来源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内涵、特点和条件 | 第45-48页 |
一、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内涵 | 第45-46页 |
二、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特点 | 第46页 |
三、反运气德性知识论需要符合的条件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反运气德性知识论的评述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