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s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 第14-20页 |
2.1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 第14-17页 |
2.1.1 软硬实力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2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20页 |
2.2.1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3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代价值 | 第20-28页 |
3.1 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的新领域 | 第20-22页 |
3.1.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 | 第20-21页 |
3.1.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 | 第21-22页 |
3.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2-24页 |
3.2.1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要求 | 第22-23页 |
3.2.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23-24页 |
3.3 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 第24-25页 |
3.3.1 文化强国的实现加速了中国梦的实现 | 第24-25页 |
3.3.2 过硬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的主要标志 | 第25页 |
3.4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改善国际形象的需要 | 第25-28页 |
3.4.1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 第26页 |
3.4.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改善我国国际形象的需要 | 第26-28页 |
4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实情况 | 第28-36页 |
4.1 社会转型期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 第28-30页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 | 第28-29页 |
4.1.2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蓬勃兴起 | 第29页 |
4.1.3 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第29-30页 |
4.2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的空间提升 | 第30-36页 |
4.2.1 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还需深化发展 | 第30-31页 |
4.2.2 我国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创新还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4.2.3 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需提高 | 第32-33页 |
4.2.4 我国的文化体制尚需完善 | 第33-36页 |
5 社会转型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选择 | 第36-48页 |
5.1 夯实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物质根基 | 第36-37页 |
5.1.1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 | 第36页 |
5.1.2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 第36-37页 |
5.2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立足“中国特色” | 第37-39页 |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指导 | 第37-38页 |
5.2.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第38-39页 |
5.3 多元的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源泉 | 第39-41页 |
5.3.1 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 | 第39-40页 |
5.3.2 加大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借鉴和整合 | 第40-41页 |
5.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利于加快文化软实力提升 | 第41-44页 |
5.4.1 提高质量和效益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条件 | 第42页 |
5.4.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 第42-43页 |
5.4.3 强化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的关键 | 第43-44页 |
5.5 塑造良好的国内外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44-48页 |
5.5.1 创建健康向上的政党形象和政府形象 | 第44-45页 |
5.5.2 塑造我国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