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33页 |
一、论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7页 |
三、论文的方法与观点的创新 | 第27-3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33-55页 |
第一节 19世纪初期的英法德三国社会历史背景 | 第33-37页 |
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33-34页 |
二、法国资产阶级开始撕下伪善的面具 | 第34-36页 |
三、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德国资产阶级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37-55页 |
一、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37-40页 |
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40-44页 |
三、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相关理论 | 第44-47页 |
四、德国古典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中的相关思想 | 第47-55页 |
第二章 客观唯心主义视域中的权力批判思想 | 第55-73页 |
第一节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的权力批判思想 | 第55-59页 |
一、追求真理的权力——出版自由 | 第55-57页 |
二、对“伪自由主义”的权力批判 | 第57-59页 |
第二节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权力批判思想 | 第59-66页 |
一、权力关系对立双方“等级概念”的凸显 | 第60-62页 |
二、“自由观”考察的深入使得权力研究初次面向现实 | 第62-64页 |
三、面向“自由报刊”的第三条权力解放路径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文本中对财产权的论述 | 第66-73页 |
一、马克思首次公开为权力压迫下的人民的物质利益进行辩护 | 第66-68页 |
二、物质利益成为权力关系的核心因素 | 第68-70页 |
三、客观社会关系是国家和法的权力基础 | 第70-73页 |
第三章 一般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权力批判思想 | 第73-106页 |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权批判 | 第73-83页 |
一、基于权力批判的维度对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解读 | 第73-77页 |
二、基于权力批判的维度对私有财产与国家关系的解读 | 第77-79页 |
三、基于权力批判的维度对君主主权与人民主权关系的解读 | 第79-83页 |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对资本主义所有权的批判 | 第83-95页 |
一、“笔记本Ⅰ”从交换关系“前提”的角度对所有权的论述 | 第84-88页 |
二、《穆勒评注》从交换关系内涵的角度对权力关系的阐发 | 第88-92页 |
三、“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中论证“异化权力”扬弃的途径——实践 | 第92-95页 |
第三节 《神圣家族》从矛盾着的经济关系角度对所有权的解读 | 第95-106页 |
一、对私有财产下矛盾着的经济关系的权力批判 | 第96-99页 |
二、社会主义与人学唯物主义结合下的权力批判 | 第99-102页 |
三、权力批判的视角开始着眼于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权力批判 | 第106-136页 |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权力的社会历史基础 | 第106-118页 |
一、越过权力思辨建构的藩篱确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 | 第106-109页 |
二、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权力批判 | 第109-115页 |
三、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及其观念上层建筑的第二次权力批判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哲学的贫困》中权力批判思想在社会历史维度上的深化 | 第118-129页 |
一、权力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辩证联系的表现 | 第118-121页 |
二、对蒲鲁东经济学思想的批判实现权力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转向 | 第121-126页 |
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深化对资本主义法权的批判 | 第126-129页 |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中权力的社会历史基础与跟工人运动的结合 | 第129-136页 |
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权力对抗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 第129-132页 |
二、无产阶级通过彻底的权力斗争来消灭私有制 | 第132-133页 |
三、打碎资产阶级权力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 第133-136页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上) | 第136-176页 |
第一节 一般商品交换关系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 | 第137-149页 |
一、价值抽象在交换过程中向货币权力的转化 | 第137-141页 |
二、社会关系物化和颠倒使得个人开始受“物”的权力统治 | 第141-145页 |
三、抽象成为统治权力 | 第145-149页 |
第二节 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层面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 | 第149-161页 |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权力形式的新特点 | 第149-153页 |
二、劳资交换过程中“剩余价值”成为资本保持自身的秘密 | 第153-156页 |
三、资本主义商品关系中的权力——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 | 第156-161页 |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 | 第161-176页 |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权力统治的深化:劳动从形式从属到实际从属 | 第161-167页 |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断地将权力关系生产与再生产出来 | 第167-172页 |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拜物教理论的权力批判 | 第172-176页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下) | 第176-214页 |
第一节 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 | 第176-188页 |
一、三大资本循环的自我局限性及其对资本权力的影响 | 第177-182页 |
二、流通中资本借助空间和时间的运动加强资本权力统治的广度和深度 | 第182-185页 |
三、马克思对流通与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权力批判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 | 第188-201页 |
一、工人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的权力关系 | 第189-193页 |
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将权力关系消弭于分配关系之中 | 第193-198页 |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特殊历史性本质的权力批判 | 第198-201页 |
第三节 资本主义消费过程中的权力建构及其批判 | 第201-214页 |
一、消费的对象和方式统摄于资本权力下的生产过程 | 第201-206页 |
二、消费无法使工人摆脱劳资之间的权力剥削关系 | 第206-211页 |
三、“消费权力”的社会历史观解读 | 第211-214页 |
结语 | 第214-224页 |
一、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的发展 | 第214-219页 |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权力批判思想的发展水平 | 第219-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1页 |
后记 | 第231-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