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9-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30页 |
1.1.1 网络体系结构 | 第21-27页 |
1.1.2 高性能网络流量管理 | 第27-30页 |
1.2 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30-33页 |
1.2.1 提高传统网络下负载均衡的性能 | 第31页 |
1.2.2 提高SDN-OpenFlow下流量工程的性能 | 第31-32页 |
1.2.3 提高SDN-可编程数据平面下流量管理的性能 | 第32-33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4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4-60页 |
2.1 传统网络下的负载均衡和数据包乱序 | 第34-42页 |
2.1.1 负载均衡算法组件 | 第36-38页 |
2.1.2 现有的负载均衡算法 | 第38-42页 |
2.2 基于SDN的流量工程和流量不确定 | 第42-50页 |
2.2.1 TE优化目标 | 第43-45页 |
2.2.2 基于MPLS的TE | 第45-46页 |
2.2.3 基于OpenFlow的TE | 第46-50页 |
2.3 面向网络功能的数据面可编程语言 | 第50-60页 |
2.3.1 数据平面编程语言 | 第50-53页 |
2.3.2 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管理功能 | 第53-60页 |
第3章 提高传统网络下负载均衡的性能 | 第60-84页 |
3.1 引言 | 第60-64页 |
3.2 现有方法分析 | 第64-69页 |
3.2.1 存在的问题 | 第64-66页 |
3.2.2 PWFR算法分析 | 第66-68页 |
3.2.3 DH算法分析 | 第68页 |
3.2.4 FLARE算法分析 | 第68-69页 |
3.3 DDMM算法设计 | 第69-74页 |
3.3.1 单向延时 | 第70-71页 |
3.3.2 路径选择 | 第71-74页 |
3.4 DDMM算法分析 | 第74-77页 |
3.4.1 逐跳属性 | 第74-76页 |
3.4.2 流量分割粒度 | 第76-77页 |
3.5 性能评估 | 第77-82页 |
3.5.1 仿真设计 | 第78页 |
3.5.2 端到端吞吐量 | 第78-79页 |
3.5.3 负载均衡效果 | 第79-80页 |
3.5.4 数据包乱序 | 第80-81页 |
3.5.5 动态适应性 | 第81-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提高SDN-OpenFlow下流量工程的性能 | 第84-114页 |
4.1 引言 | 第84-88页 |
4.2 背景和动机 | 第88-91页 |
4.2.1 流量不确定 | 第88-89页 |
4.2.2 已有方法的分析 | 第89-91页 |
4.3 DUCE设计思路 | 第91-95页 |
4.3.1 选择函数 | 第92-94页 |
4.3.2 流量分配方案 | 第94-95页 |
4.4 DUCE设计和实现 | 第95-105页 |
4.4.1 网络模型 | 第97-98页 |
4.4.2 流量不确定模型 | 第98-100页 |
4.4.3 流量分配计算 | 第100-103页 |
4.4.4 路由选择和实现 | 第103-105页 |
4.5 性能评估 | 第105-112页 |
4.5.1 和离线方法对比 | 第106-109页 |
4.5.2 和在线方法对比 | 第109-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提高SDN-可编程数据平面下流量管理的性能 | 第114-150页 |
5.1 引言 | 第114-118页 |
5.2 背景和动机 | 第118-127页 |
5.2.1 网络功能分解 | 第118-120页 |
5.2.2 网络功能构造 | 第120-126页 |
5.2.3 面向网络功能的编程语言 | 第126-127页 |
5.3 EP2整体设计 | 第127-131页 |
5.3.1 编程模式 | 第128-130页 |
5.3.2 网络功能实现 | 第130-131页 |
5.4 EP2编程语言 | 第131-137页 |
5.4.1 FPG模型 | 第132-134页 |
5.4.2 EP2编程语言 | 第134-136页 |
5.4.3 FPP函数 | 第136-137页 |
5.4.4 EP2编译器 | 第137页 |
5.5 EP2运行系统 | 第137-141页 |
5.5.1 网络状态测量 | 第138-140页 |
5.5.2 网络路径选择 | 第140-141页 |
5.6 EP2实现和评测 | 第141-148页 |
5.6.1 EP2语言的表达性 | 第141-142页 |
5.6.2 样例分析 | 第142-1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50-154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50-15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作者简历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