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7页 |
1.1 紫貂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1.1 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 | 第9-10页 |
1.1.2 种群现状 | 第10页 |
1.1.3 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4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群体遗传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12页 |
1.2.2 种群遗传结构 | 第12-13页 |
1.3 分子标记的相关介绍 | 第13-16页 |
1.3.1 微卫星 | 第13-15页 |
1.3.2 其他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传统方法(磁珠富集)开发紫貂微卫星标记 | 第17-33页 |
2.1 样品、药品与仪器 | 第17-19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17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2.1.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接头 | 第18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8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9-21页 |
2.2.2 酶切 | 第21-22页 |
2.2.3 切胶回收 | 第22页 |
2.2.4 连接接头 | 第22-23页 |
2.2.5 探针杂交 | 第23-24页 |
2.2.6 磁珠富集 | 第24页 |
2.2.7 PCR扩增富集液浓度及产物回收 | 第24页 |
2.2.8 连接、转化及阳性克隆筛选 | 第24-26页 |
2.2.9 引物检测 | 第26页 |
2.2.10 基因分型 | 第26-28页 |
2.2.11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3.1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及引物 | 第28-30页 |
2.3.2 微卫星位点遗传参数分析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发紫貂微卫星及遗传多样性检验 | 第33-52页 |
3.1 样品、药品与仪器 | 第33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33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页 |
3.2.2 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筛选微卫星位点 | 第33-34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3.3.1 DNA提取、PCR检测及基因分型结果 | 第35-37页 |
3.3.2 SSR标记及引物 | 第37-38页 |
3.3.3 个体识别 | 第38-39页 |
3.3.4 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39-42页 |
3.3.5 群体间遗传分化 | 第42-43页 |
3.3.6 种群遗传结构 | 第43-48页 |
3.4 讨论 | 第48-52页 |
3.4.1 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48-49页 |
3.4.2 群体间遗传分化 | 第49-50页 |
3.4.3 群体遗传结构 | 第50-51页 |
3.4.4 高通量测序开发微卫星的优越性 | 第51页 |
3.4.5 紫貂的保护建议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52-54页 |
4.1 结论 | 第52页 |
4.2 创新之处 | 第52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