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世界能源现状 | 第9-10页 |
1.1.2 中国能源现状 | 第10页 |
1.1.3 太阳能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4 太阳能在热发电中的发展前景 | 第11-12页 |
1.2 太阳能热发电的蓄热材料 | 第12-15页 |
1.2.1 蓄热材料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2 蓄热材料的条件 | 第13-14页 |
1.2.3 高温熔盐的热物性 | 第14-15页 |
1.3 熔盐蓄热技术 | 第15-17页 |
1.3.1 高温蓄热技术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2 高温蓄热技术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二元混合熔盐的制备与实验研究 | 第19-36页 |
2.1 DSC差式扫描量热法 | 第19-22页 |
2.1.1 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1.2 DSC的校准 | 第21-22页 |
2.1.3 DSC仪器维护 | 第22页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2-2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3 高温混合熔盐的制备与测量 | 第24-26页 |
2.3.1 实验试样 | 第24-26页 |
2.4 高温混合熔盐的热物性分析 | 第26-32页 |
2.4.1 氯化锂与氯化钠混合物的热物性分析 | 第26-30页 |
2.4.2 不同配比混合氯盐的物性对比 | 第30-32页 |
2.5 两种混合氯化熔盐熔点的实验分析与对比 | 第32页 |
2.6 两种混合二元氯盐相变潜热的对比与分析 | 第32-33页 |
2.7 二元混合熔盐熔点计算值与实测值 | 第33-35页 |
2.7.1 熔点计算公式推导 | 第33-34页 |
2.7.2 LiCl-NaCl和LiCl-KCl两种混合熔盐熔点计算值和实测值对比 | 第34-35页 |
2.8 实验误差 | 第3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二元氯化盐和碳酸盐的制备与实验研究 | 第36-41页 |
3.1 二元混合熔盐的制备 | 第36-37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3 二元混合熔盐试样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37-38页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8-39页 |
3.3.1 未熔化的混合熔盐 | 第38页 |
3.3.2 未共融的混合熔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三元混合熔盐的制备与实验研究 | 第41-49页 |
4.1 三元混合熔盐的制备 | 第41-43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1.3 实验试样 | 第41-43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4.2.1 熔点测定 | 第43-44页 |
4.2.2 试样的图像分析 | 第44-46页 |
4.3 三元混合熔盐的稳定性实验 | 第46-47页 |
4.4 三元混合熔盐之间的对比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高温混合熔盐的腐蚀性实验研究 | 第49-64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5.3 腐蚀原理 | 第50-52页 |
5.3.1 腐蚀称重法 | 第50页 |
5.3.2 腐蚀机理 | 第50-52页 |
5.4 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5.5 混合熔盐的腐蚀性 | 第53-63页 |
5.5.1 不锈钢片 316L的形貌学分析 | 第53-56页 |
5.5.2 不锈钢片304的形貌学分析 | 第56-58页 |
5.5.3 两种不锈钢片腐蚀动态曲线 | 第58-61页 |
5.5.4 氯化物熔盐对不锈钢片的腐蚀情况 | 第61-62页 |
5.5.5 304 不锈钢片在氯化物熔盐和碳酸熔盐中的腐蚀情况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