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及支护结构监测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下穿类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浅埋大跨度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现状 | 第15-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原理 | 第21-39页 |
2.1 围岩应力的弹性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2.1.1 圆形地下工程围岩应力 | 第22-27页 |
2.1.2 非圆形开挖体的围岩应力 | 第27-30页 |
2.1.3 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的几点规律 | 第30页 |
2.2 围岩应力的塑性理论分析与计算 | 第30-36页 |
2.2.1 塑性圈内的重分布应力 | 第30-33页 |
2.2.2 塑性区与弹性区交界处的重分布应力 | 第33-35页 |
2.2.3 塑性区厚度的计算 | 第35-36页 |
2.3 地下工程围岩体的破坏机理 | 第36-38页 |
2.3.1 拉伸破坏机理 | 第37页 |
2.3.2 剪切破坏机理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65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39-41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9页 |
3.1.2 场地水文 | 第39-40页 |
3.1.3 地层岩性 | 第40-41页 |
3.2 施工工法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1-50页 |
3.2.1 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2.2 隧道开挖计算方案 | 第42-44页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3.3 临时支护曲率半径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5页 |
3.3.1 临时支护分析工况 | 第51-52页 |
3.3.2 临时支护计算模型 | 第52页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3.4 超前支护形式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4页 |
3.4.1 超前支护分析工况 | 第56-58页 |
3.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大顶山隧道施工稳定性分析 | 第65-91页 |
4.1 施工工法介绍 | 第65-66页 |
4.1.1 CD法简介 | 第65页 |
4.1.2 CD法施工步序 | 第65-66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66-71页 |
4.2.1 计算的基本假设 | 第66页 |
4.2.2 岩土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66-68页 |
4.2.3 支护材料的模拟 | 第68-70页 |
4.2.4 三维计算模型 | 第70-71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89页 |
4.3.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71-78页 |
4.3.2 拱顶沉降分析 | 第78-79页 |
4.3.3 水平位移分析 | 第79-82页 |
4.3.4 结构内力分析 | 第82-87页 |
4.3.5 拆撑步距分析 | 第87-89页 |
4.3.6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大顶山隧道支护结构监测研究 | 第91-105页 |
5.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简介 | 第91-94页 |
5.1.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第91-93页 |
5.1.2 光纤光栅传感器优点 | 第93-94页 |
5.2 监测设计 | 第94-97页 |
5.2.1 监测目的及设计流程 | 第94页 |
5.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优化布置 | 第94-96页 |
5.2.3 监测方案 | 第96-97页 |
5.3 监测实施 | 第97-101页 |
5.3.1 监测系统硬件组成 | 第97-99页 |
5.3.2 传感器安装与保护 | 第99-101页 |
5.4 监测数据分析 | 第101-104页 |
5.4.1 温度分析 | 第102页 |
5.4.2 应力分析 | 第102-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