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构成 | 第12-13页 |
1.3.2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价 | 第13-14页 |
1.3.3 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构成的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公共服务 | 第20-21页 |
2.1.2 政府能力 | 第21-22页 |
2.1.3 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第22页 |
2.2 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构成 | 第22-25页 |
2.2.1 资源汲取能力 | 第22-23页 |
2.2.2 服务供给能力 | 第23页 |
2.2.3 政府执行能力 | 第23-24页 |
2.2.4 危机管理能力 | 第24-25页 |
2.3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构成变量的相互关系 | 第25-27页 |
2.3.1 资源汲取能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 第25-26页 |
2.3.2 服务供给能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 第26页 |
2.3.3 政府执行能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 第26页 |
2.3.4 危机管理能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中国十九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调查 | 第28-43页 |
3.1 调查对象及指标体系设计 | 第28页 |
3.2 问卷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3.3 问卷设计内容及依据 | 第29-31页 |
3.4 问卷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 第31-35页 |
3.4.1 问卷的发放地点统计 | 第31-32页 |
3.4.2 问卷的人口特征统计 | 第32-35页 |
3.5 观测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37页 |
3.6 观测变量的信度检验 | 第37-39页 |
3.7 观测变量的效度检验 | 第39-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中国十九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测评 | 第43-68页 |
4.1 观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3-54页 |
4.1.1 观测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43-44页 |
4.1.2 观测模型拟合评价 | 第44-48页 |
4.1.3 公共服务能力构成变量的相互关系检验 | 第48-50页 |
4.1.4 观测模型的检验分析 | 第50-54页 |
4.2 评价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54-58页 |
4.2.1 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排名说明 | 第54-55页 |
4.2.2 资源汲取能力的假设检验 | 第55-56页 |
4.2.3 服务供给能力的假设检验 | 第56页 |
4.2.4 政策执行能力的假设检验 | 第56-57页 |
4.2.5 危机管理能力的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第57-58页 |
4.3 中国十九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58-66页 |
4.3.1 区域差异现象描述 | 第58页 |
4.3.2 区域差异与城市 GDP | 第58-61页 |
4.3.3 直辖市 | 第61页 |
4.3.4 计划单列市 | 第61-62页 |
4.3.5 副省级城市 | 第62页 |
4.3.6 三类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构成的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4.3.7 三类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构成的观测变量分析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中国十九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6页 |
5.1 行政级别 | 第68-69页 |
5.2 公职人员数量及素质 | 第69-71页 |
5.3 基于技术支持的政府公职服务及政府回应 | 第71-73页 |
5.4 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消费率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