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球虫与奶牛球虫病 | 第13-17页 |
1.1 球虫病概述 | 第13页 |
1.2 牛球虫病概述 | 第13-14页 |
1.3 牛球虫的种类 | 第14-15页 |
1.4 生活史 | 第15页 |
1.5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6 致病作用 | 第16页 |
1.7 临床症状 | 第16页 |
1.8 病理变化 | 第16页 |
1.9 诊断 | 第16页 |
1.10 牛球虫病药物的治疗 | 第16-17页 |
1.11 牛球虫活疫苗和基因工程苗 | 第17页 |
1.12 预防措施 | 第17页 |
2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 第17-21页 |
2.1 弓形虫病概述 | 第17页 |
2.2 病原形态学 | 第17-18页 |
2.3 生活史 | 第18-19页 |
2.4 流行病学 | 第19页 |
2.5 弓形虫病的发病机理 | 第19页 |
2.6 临床症状 | 第19页 |
2.7 病理变化 | 第19-20页 |
2.8 流行情况 | 第20页 |
2.9 诊断与治疗 | 第20页 |
2.10 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11 弓形虫的疫苗研究概况 | 第21页 |
2.12 预防措施 | 第21页 |
3 毛滴虫与毛滴虫病 | 第21-25页 |
3.1 病原学 | 第21-22页 |
3.2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 第22页 |
3.3 生活史 | 第22页 |
3.4 流行病学 | 第22页 |
3.5 致病作用 | 第22页 |
3.6 临床症状 | 第22页 |
3.7 病理变化 | 第22-23页 |
3.8 诊断方法 | 第23页 |
3.9 流行概况 | 第23页 |
3.10 免疫性 | 第23页 |
3.11 治疗 | 第23-24页 |
3.12 防控措施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25-40页 |
试验一 石河子、奎屯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牛球虫感染现状调查 | 第25-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试验二 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牛弓形虫感染现状调查 | 第34-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试验三 石河子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牛毛滴虫感染现状调查 | 第37-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40-41页 |
创新点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研究资助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