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厦门市大气PM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大气PM_(2.5) 概述第9页
        1.1.2 大气PM_(2.5) 化学组成及危害第9-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大气PM_(2.5) 化学组成第10-11页
        1.2.2 大气PM_(2.5) 受体模型第11-13页
        1.2.3 大气PM_(2.5) 铅、锶同位素示踪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第16-24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6-17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17-19页
        2.2.1 大气PM_(2.5)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第17-18页
        2.2.2 潜在污染源样品采集和预处理第18-19页
    2.3 样品分析测定第19-22页
        2.3.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9-20页
        2.3.2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第20页
        2.3.3 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第20页
        2.3.4 重金属的测定第20-21页
        2.3.5 铅同位素的测定第21页
        2.3.6 锶同位素的测定第21-22页
    2.4 实验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22-24页
        2.4.1 化学组成分析的质量控制第22-23页
        2.4.2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第23-24页
第3章 大气PM_(2.5) 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第24-26页
第4章 大气PM_(2.5) 中含碳组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第26-31页
    4.1 大气PM_(2.5) 中含碳组成污染特征第26-29页
        4.1.1 有机碳和元素碳时空分布规律第26-28页
        4.1.2 SOC估算及二次污染评价第28-29页
    4.2 含碳组成来源初步解析第29-30页
    4.3 小结第30-31页
第5章 大气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第31-40页
    5.1 大气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第31-36页
        5.1.1 水溶性离子时空分布规律第31-32页
        5.1.2 离子平衡及酸碱度第32-33页
        5.1.3 离子存在形式研究第33-35页
        5.1.4 SNA三角图分布特征第35-36页
    5.2 大气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第36-38页
        5.2.1 非海盐离子的贡献第36-37页
        5.2.2 大气PM_(2.5) 污染类型第37页
        5.2.3 主成分分析第37-38页
    5.3 小结第38-40页
第6章 大气PM_(2.5) 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第40-50页
    6.1 大气PM_(2.5) 中重金属污染特征第40-46页
        6.1.1 重金属时空分布规律第40-41页
        6.1.2 重金属富集因子第41-43页
        6.1.3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第43-46页
            6.1.3.1 暴露剂量第43-44页
            6.1.3.2 健康风险表征第44-46页
    6.2 大气PM_(2.5) 中重金属来源解析第46-49页
        6.2.1 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6.2.2 主成分分析第47-48页
        6.2.3 聚类分析第48-49页
    6.3 小结第49-50页
第7章 大气PM_(2.5) 铅、锶同位素示踪研究第50-59页
    7.1 铅同位素示踪第50-55页
        7.1.1 大气PM_(2.5) 及潜在污染源Pb同位素组成特征第50-51页
        7.1.2 大气PM_(2.5) 中Pb同位素相关性分析第51-52页
        7.1.3 铅污染来源分析第52-54页
        7.1.4 大气PM_(2.5) 中铅主要来源及贡献率第54-55页
    7.2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第55-56页
    7.3 铅、锶同位素示踪重金属来源第56-58页
    7.4 小结第58-5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2页
    8.1 结论第59-61页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61页
    8.3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7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昌市秋季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下一篇:1-胺乙基-3-甲基咪唑赖氨酸盐([C2NH2MIm][Lys])捕集二氧化碳的吸收—解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