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概述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图书馆 | 第17页 |
2.1.2 公共产品 | 第17页 |
2.1.3 公共文化服务 | 第17-18页 |
2.2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1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载体 | 第18页 |
2.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 第18-19页 |
2.3 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回顾 | 第19-22页 |
2.3.1“求生存”阶段 | 第20页 |
2.3.2 开始寻求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2.3.3 发展加速阶段 | 第21-22页 |
第3章 县级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以晋江市图书馆为例 | 第22-39页 |
3.1 晋江市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3.2 晋江市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做法和初步成效 | 第23-34页 |
3.2.1 具体做法 | 第23-32页 |
3.2.2 初步成效 | 第32-34页 |
3.3 晋江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3.1 馆藏不足,人均藏书量低 | 第34-35页 |
3.3.2 设备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待提高 | 第35-36页 |
3.3.3 读者群体单一,读者量仍显不足 | 第36-37页 |
3.3.4 弱势群体办证量低,利用意识薄弱 | 第37-39页 |
第4章 影响晋江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因素 | 第39-46页 |
4.1 从供给主体角度 | 第39-42页 |
4.1.1 馆员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 第39-40页 |
4.1.2 内部管理不完善,工作效率低下 | 第40-42页 |
4.2 从供给方式角度 | 第42-44页 |
4.2.1 服务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 第42-43页 |
4.2.2 服务机制固化,缺乏需求导向性 | 第43-44页 |
4.3 从供给对象角度 | 第44-46页 |
4.3.1 利用意识薄弱,对图书馆认识偏差 | 第44页 |
4.3.2 利用意愿不足,对图书馆缺乏兴趣 | 第44-46页 |
第5章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6-51页 |
5.1 国内其它县级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成功做法 | 第46-47页 |
5.1.1 昆山市图书馆发展参考咨询业务 | 第46页 |
5.1.2 江阴市图书馆的“五全”服务模式 | 第46-47页 |
5.2 其它国家(地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成功做法 | 第47-50页 |
5.2.1 日本——把服务工作做到极致 | 第47-49页 |
5.2.2 美国——服务多维度发展,馆员专业水平高 | 第49-50页 |
5.3 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5.3.1 高水平的馆员队伍是提升服务的保障 | 第50页 |
5.3.2 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是吸引读者的有力武器 | 第50-51页 |
第6章 县级图书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对策 | 第51-56页 |
6.1 从供给主体角度 | 第51-53页 |
6.1.1 建立馆员培训机制,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 第51-52页 |
6.1.2 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提升全馆工作效率 | 第52-53页 |
6.2 从供给方式角度 | 第53-54页 |
6.2.1 拓展服务方式,推进服务多维度发展 | 第53页 |
6.2.2 做好需求调查分析,促进需求供给无缝对接 | 第53-54页 |
6.3 从供给对象角度 | 第54-56页 |
6.3.1 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图书馆知名度 | 第54-55页 |
6.3.2 建立需求反馈机制,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 第55-56页 |
第7章 研究总结 | 第56-58页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56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56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