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博弈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5-17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2 高速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研究 | 第17-34页 |
2.1 高速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概述 | 第17页 |
2.2 高速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方式分析 | 第17-21页 |
2.2.1 铁路内部换乘 | 第19-20页 |
2.2.2 城市轨道交通 | 第20页 |
2.2.3 常规公交 | 第20页 |
2.2.4 私人交通方式 | 第20页 |
2.2.5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内换乘方式关系 | 第20-21页 |
2.3 高速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内衔接布局分析 | 第21-23页 |
2.3.1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衔接布局分析 | 第21页 |
2.3.2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布局分析 | 第21-22页 |
2.3.3 常规公交衔接布局分析 | 第22-23页 |
2.3.4 私人交通方式衔接布局分析 | 第23页 |
2.4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评价指标分析 | 第23-29页 |
2.4.1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23-24页 |
2.4.2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设施的协调性分析 | 第24-28页 |
2.4.3 高速铁路乘客换乘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2.5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时间计算模型 | 第29-33页 |
2.5.1 换乘走行时间 | 第29-30页 |
2.5.2 购票时间 | 第30-31页 |
2.5.3 检票时间 | 第31页 |
2.5.4 候车时间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内部换乘博弈模型 | 第34-55页 |
3.1 博弈论概述 | 第34-35页 |
3.1.1 博弈论概念 | 第34页 |
3.1.2 博弈论要素 | 第34页 |
3.1.3 博弈论类型 | 第34-35页 |
3.2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内部换乘博弈分析 | 第35-36页 |
3.2.1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内部换乘博弈关系 | 第35-36页 |
3.2.2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内部博弈类型分析 | 第36页 |
3.3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方式合作演化博弈分析 | 第36-40页 |
3.3.1 演化博弈概述 | 第36-37页 |
3.3.2 换乘方式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 | 第37-38页 |
3.3.3 换乘方式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38-40页 |
3.4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内部换乘博弈策略选择模型 | 第40-48页 |
3.4.1 局中人的选择 | 第40页 |
3.4.2 策略集的选择 | 第40-42页 |
3.4.3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分担率计算 | 第42-43页 |
3.4.4 策略实施成本 | 第43-47页 |
3.4.5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博弈策略选择模型 | 第47-48页 |
3.5 算法设计 | 第48-53页 |
3.5.1 算法选择 | 第48-49页 |
3.5.2 算法流程 | 第49-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北京南站枢纽换乘博弈分析 | 第55-69页 |
4.1 北京南站概述 | 第55页 |
4.2 北京南站换乘分析 | 第55-58页 |
4.2.1 空间布局 | 第55-56页 |
4.2.2 换乘衔接 | 第56-57页 |
4.2.3 客流分析 | 第57-58页 |
4.3 北京南站内部换乘博弈策略选择模型 | 第58-68页 |
4.3.1 局中人的选择 | 第58页 |
4.3.2 策略的选择 | 第58-59页 |
4.3.3 参数标定 | 第59-63页 |
4.3.4 换乘分担率计算 | 第63-64页 |
4.3.5 策略成本计算 | 第64-65页 |
4.3.6 构建博弈模型 | 第65-66页 |
4.3.7 模型求解与分析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