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与定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理论渊源 | 第11-13页 |
1.4 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 第13-14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关于新股发行的文献述评 | 第15-35页 |
2.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2.1.1 新股发行的抑价问题 | 第15-19页 |
2.1.2 繁荣的发行市场现象 | 第19-20页 |
2.1.3 长期表现不佳理论 | 第20-22页 |
2.1.4 招股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2.1.5 与新股发行有关理论的检验 | 第23-25页 |
2.1.6 利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IPO市场建立模型分析 | 第25-28页 |
2.2 国内学者研究情况综述 | 第28-32页 |
2.2.1 关于发行制度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2 关于发行定价研究 | 第30-31页 |
2.2.3 对IPO市场三个反常现象的实证分析 | 第31-32页 |
2.3 已有的研究不足和本论文的工作计划 | 第32-35页 |
第3章 新股发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35-54页 |
3.1 新股发行制度及其内容体系 | 第35-39页 |
3.1.1 新股发行制度概述 | 第35-36页 |
3.1.2 新股发行制度的内容体系 | 第36-39页 |
3.2 新股的发行方式 | 第39-41页 |
3.2.1 首次发行的发行方式 | 第39-41页 |
3.2.2 上市公司二次发行方式 | 第41页 |
3.3 新股发行的招股机制 | 第41-50页 |
3.3.1 累计投标方式 | 第43-44页 |
3.3.2 固定价格方式 | 第44-45页 |
3.3.3 累计投标与固定价格公开认购的混合方式 | 第45-47页 |
3.3.4 竞价方式 | 第47-48页 |
3.3.5 对主要招股机制的比较和评价 | 第48-50页 |
3.4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分析 | 第50-53页 |
3.4.1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应用情况 | 第50页 |
3.4.2 我国新股招股机制实践 | 第50-52页 |
3.4.3 对我国新股招股机制的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新股的估值以及我国新股定价的经验研究 | 第54-75页 |
4.1 新股发行定价的估值方法 | 第54-62页 |
4.1.1 贴现现金流量法 | 第54-56页 |
4.1.2 可比公司法 | 第56-59页 |
4.1.3 期权定价理论在股权估价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4.1.4 关于新股估值方法的说明 | 第61-62页 |
4.2 我国IPOs定价估值法的实践 | 第62-64页 |
4.2.1 我国IPOs的定价估值采用的是可比公司法 | 第62-63页 |
4.2.2 我国市盈率定价法的实施情况 | 第63-64页 |
4.3 我国IPOs定价市场化程度的衡量 | 第64-67页 |
4.4 对IPO定价的改进 | 第67-74页 |
4.4.1 确定发行公司的市盈率 | 第67-70页 |
4.4.2 运用VaR风险测量模型对市盈率模型进行调整 | 第70-73页 |
4.4.3 使用市盈率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基于完全信息条件下我国IPOs市场的定价分析 | 第75-87页 |
5.1 概述 | 第75-76页 |
5.2 基本模型 | 第76-80页 |
5.3 发行人直接发行股票 | 第80-82页 |
5.4 发行人通过承销商发行股票 | 第82-83页 |
5.5 整个IPOs市场 | 第83-84页 |
5.6 推论 | 第84-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公司新股发行时选择招股机制的动态分析 | 第87-109页 |
6.1 概述 | 第87-89页 |
6.2 基本模型 | 第89-95页 |
6.2.1 发行公司的信息结构和IPO招股机制 | 第90-91页 |
6.2.2 投资者信息搜集技术 | 第91页 |
6.2.3 二级市场均衡交易价格 | 第91-95页 |
6.3 固定价格发行和竞价发行 | 第95-104页 |
6.3.1 固定价格发行 | 第95-98页 |
6.3.2 竞价发行 | 第98-104页 |
6.4 招股机制的选择 | 第104-106页 |
6.4.1 根据信息搜集成本C来选择招股机制 | 第104-105页 |
6.4.2 根据IPO中的发行比例α选择招股机制 | 第105-106页 |
6.4.3 根据抑价程度来选择招股机制 | 第106页 |
6.5 推论和政策含义 | 第106-10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的设计与选择 | 第109-125页 |
7.1 要完善新股招股机制首要问题是必须完善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 第109-116页 |
7.1.1 发行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109-111页 |
7.1.2 完善新股发行制度 | 第111-116页 |
7.2 新股市场化发行方式设计 | 第116-118页 |
7.2.1 老股东减持中—推行公开发售制 | 第116页 |
7.2.2 中小企业融资—推行私募发行 | 第116-117页 |
7.2.3 定向发行 | 第117-118页 |
7.3 新股市场化定价的设计 | 第118-119页 |
7.3.1 尽快消除影响市场化定价的乐观因素 | 第118页 |
7.3.2 减少政策干预,发挥投资者在新股定价中的主导作用 | 第118-119页 |
7.3.3 坚持采用可比公司法定价 | 第119页 |
7.4 新股市场化招股机制的设计 | 第119-123页 |
7.4.1 以累计投标为主的市场化招股机制的设计 | 第119-120页 |
7.4.2 小规模发行中采用固定价格方式 | 第120页 |
7.4.3 鼓励竞价发行 | 第120-121页 |
7.4.4 实行绿鞋机制,赋予主承销商超额配售权 | 第121页 |
7.4.5 谨慎采用市值配售机制 | 第121-12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8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125-128页 |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5-12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8.3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