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个人信息概述第10-24页
 一、个人信息的一般理论第10-16页
  (一) 个人信息的含义第10-12页
  (二) 个人信息的特征第12-13页
  (三) 个人信息的分类第13-14页
  (四) 个人信息的相关范畴辨析第14-16页
 二、个人信息权的一般理论第16-18页
  (一) 个人信息权的定义及性质第16页
  (二) 个人信息权的范围第16-18页
 三、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理论根据第18-24页
  (一) 人权理论基础第18-20页
  (二) 信息社会现代性第20-21页
  (三) 犯罪化考量第21-24页
第二章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现状及其借鉴第24-33页
 一、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概况及司法实践问题第24-30页
  (一) 立法概况及其评析第24-27页
  (二) 司法实践问题及其评析第27-30页
 二、国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30-33页
第三章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建议第33-45页
 一、确立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第33-34页
 二、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第34-38页
  (一) 犯罪客体的探讨第34-35页
  (二) 犯罪客观方面的分析第35-37页
  (三) 犯罪主体的认定第37-38页
  (四) 犯罪主观方面的分析第38页
 三、罪与罚的配置第38-40页
  (一) 罪名的设定第38-39页
  (二) 刑罚的设置第39-40页
 四、侵犯个人信息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分第40-41页
  (一) 本罪与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资料罪的分析第40页
  (二) 本罪与侵犯通信自由罪的分析第40-41页
  (三) 本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分析第41页
  (四) 本罪与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的分析第41页
 五、其它问题第41-45页
  (一) 确立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犯罪追诉制度第41-42页
  (二) 确立新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第42-43页
  (三) “人肉搜索”的刑事规范第43-44页
  (四) “实名制”问题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研究
下一篇:中日环境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