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跨铁路桥64m+90m+64m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特点及其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重要性和目的 | 第9-10页 |
1.2.1 桥梁施工监控的重要性 | 第9页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9-10页 |
1.3 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1 国外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桥梁施工监控的发展与研究 | 第11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9页 |
2.1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 | 第13-14页 |
2.1.1 几何线形控制 | 第13-14页 |
2.1.2 结构应力控制 | 第14页 |
2.1.3 结构稳定控制 | 第14页 |
2.1.4 结构安全控制 | 第14页 |
2.2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 第14-18页 |
2.2.1 开环控制法 | 第15页 |
2.2.2 闭环控制法 | 第15-16页 |
2.2.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本溪跨线桥施工控制模拟分析 | 第19-36页 |
3.1 桥梁施工模拟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3.1.1 正装计算法 | 第19页 |
3.1.2 倒装计算法 | 第19-20页 |
3.1.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0页 |
3.2 工程背景 | 第20-21页 |
3.3 主要设计参数 | 第21-22页 |
3.4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22-35页 |
3.4.1 Midas模型建立 | 第22-24页 |
3.4.2 Midas建模计算结果分析 | 第24-31页 |
3.4.3 桥梁博士建模分析复合 | 第31-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本溪跨线桥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6-51页 |
4.1 桥梁结构设计参数 | 第36-37页 |
4.1.1 结构几何形态参数 | 第36页 |
4.1.2 时间性参数 | 第36-37页 |
4.1.3 截面特性参数 | 第37页 |
4.1.4 料特性参数 | 第37页 |
4.1.5 荷载参数 | 第37页 |
4.2 本溪跨铁路桥敏感参数识别与修正 | 第37-50页 |
4.2.1 敏感参数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38-39页 |
4.2.2 敏感参数分析识别 | 第39-47页 |
4.2.3 敏感参数估计与修正 | 第47-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灰色系统理论挠度预测的应用 | 第51-69页 |
5.1 灰色系统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51-57页 |
5.1.1 灰色理论基本概念 | 第51-55页 |
5.1.2 模型数据优化 | 第55页 |
5.1.3 精度分析方法 | 第55-57页 |
5.2 灰色系统理论在桥梁施工监控中的应用 | 第57-68页 |
5.2.1 GM(1,1)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5.2.2 灰色系统模型计算 | 第59-66页 |
5.2.3 灰色理论预测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本溪跨线桥现场监控实施 | 第69-82页 |
6.1 桥梁施工线形监控 | 第69-70页 |
6.1.1 测点布置 | 第69-70页 |
6.1.2 观测时间与观测项目 | 第70页 |
6.1.3 高程控制要点 | 第70页 |
6.2 桥梁施工应力监控 | 第70-72页 |
6.2.1 测量仪器的选择 | 第71-72页 |
6.2.2 测量观测点的布置 | 第72页 |
6.3 线形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6.3.1 阶段内位移分析 | 第72-74页 |
6.3.2 桥梁标高监控结果 | 第74-77页 |
6.4 应力分析结果 | 第77-82页 |
6.4.1 应力监控结果 | 第77-81页 |
6.4.2 应力监测误差分析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页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