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星敏感器及其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1.1.1 星敏感器简介 | 第8-9页 |
1.1.2 星敏感器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1.3 星敏感器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0-12页 |
1.1.4 星敏感器主要技术参数 | 第12页 |
1.1.5 星敏感器误差分类 | 第12页 |
1.2 星敏感器标定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星敏感器标定 | 第12-14页 |
1.2.2 星敏感器地面标定的一般方法 | 第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星敏感器成像平面装校设备功能与基本方法 | 第16-20页 |
2.1 装校设备的设计意义 | 第16页 |
2.2 装校设备的主要功能 | 第16-20页 |
2.2.1 测量参数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基本测量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星敏感器成像面装校检测方法 | 第20-52页 |
3.1 探测器成像面姿态检测 | 第20-30页 |
3.1.1 倾斜角检测 | 第21-29页 |
3.1.2 旋转角检测 | 第29-30页 |
3.2 探测器轴向离焦距离检测 | 第30-37页 |
3.2.1 离焦距离检测公式原理 | 第32-34页 |
3.2.2 离焦距离检测设备组成 | 第34-35页 |
3.2.3 标准调焦环厚度 | 第35-36页 |
3.2.4 星敏感器光学系统与离焦测试平行光管的相对位置调整 | 第36-37页 |
3.3 离焦距离检测设备误差分析 | 第37-44页 |
3.3.1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 第37-38页 |
3.3.2 平行光管焦距误差 | 第38-39页 |
3.3.3 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焦距测量误差 | 第39-41页 |
3.3.4 直线位移台运动分辨率 | 第41-43页 |
3.3.5 分析讨论 | 第43-44页 |
3.4 最佳成像面验证测试 | 第44-48页 |
3.4.1 测试方法概述 | 第44页 |
3.4.2 测试方法分析 | 第44-48页 |
3.5 软件设计 | 第48-51页 |
3.5.1 探测器成像面姿态检测 | 第48-50页 |
3.5.2 轴向离焦距离检测 | 第50页 |
3.5.3 最佳像面验证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探测器成像面姿态检测 | 第52-71页 |
4.1 倾斜角检测 | 第52-62页 |
4.1.1 探测器成像面姿态检测机械结构设计 | 第52-53页 |
4.1.2 平面拟合方法 | 第53-54页 |
4.1.3 检测情况 | 第54-56页 |
4.1.4 检测验证 | 第56-62页 |
4.2 旋转角检测 | 第62-69页 |
4.2.1 图像处理概述 | 第62页 |
4.2.2 探测器感光区域图像处理 | 第62-68页 |
4.2.3 基准立方镜图像处理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探测器轴向离焦距离检测与最佳成像面验证 | 第71-88页 |
5.1 整体机械结构设计 | 第71-73页 |
5.2 光学设计 | 第73-80页 |
5.2.1 物镜结构设计 | 第73-74页 |
5.2.2 物镜像质分析 | 第74-77页 |
5.2.3 光源选择 | 第77-78页 |
5.2.4 光纤 | 第78-80页 |
5.3 平行光管机械结构设计 | 第80-83页 |
5.3.1 平行光管 | 第80-81页 |
5.3.2 平行光管焦距调整机械结构 | 第81-83页 |
5.3.3 离焦测试平行光管机械结构设计 | 第83页 |
5.4 物镜焦距检测 | 第83-86页 |
5.4.1 焦距测量的原理 | 第83-85页 |
5.4.2 焦距检测过程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课题工作总结 | 第88-89页 |
6.2 课题工作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