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插图目录 | 第12-20页 |
1 引言 | 第20-28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20-24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20-21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的界定及框架 | 第24-28页 |
1.2.1 研究的范围和时段 | 第24-2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2.3 调研情况 | 第26页 |
1.2.4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大昌古镇所在地域的文化地理透视 | 第28-56页 |
2.1 大昌古镇所在地域的历史演化与区位概念 | 第28-39页 |
2.1.1 三峡城镇发展历史述略 | 第28-29页 |
2.1.2 大昌与巫山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 第29-39页 |
2.2 大昌古镇的地理便利 | 第39-45页 |
2.2.1 水陆交通要冲--盐业转运的枢纽 | 第39-42页 |
2.2.2 位于文化传播的走廊之间 | 第42-44页 |
2.2.3 人口迁徙的滞纳点 | 第44-45页 |
2.3 大昌古镇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 第45-56页 |
2.3.1 大昌古镇地域空间中的文化分布 | 第45页 |
2.3.2 巴楚文化交融--大昌地域文化之源 | 第45-51页 |
2.3.3 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 | 第51-52页 |
2.3.4 本地域文化对建筑的映照 | 第52-56页 |
3 千年古镇生长的轨道 | 第56-72页 |
3.1 “盐”远流长--缘起的动力与发展的支点 | 第56-65页 |
3.1.1 盐业是大宁河流域城镇兴起的动力 | 第56-59页 |
3.1.2 大宁河流域城镇发展历史 | 第59-63页 |
3.1.3 大昌古镇的发展与盐业兴衰休戚相关 | 第63-65页 |
3.2 不破不立--发展的阶段 | 第65-70页 |
3.2.1 兵家必争之地 | 第65-67页 |
3.2.2 “湖广填四川”的影响 | 第67-70页 |
3.3 新生前的垂暮--现在的大昌旧城 | 第70-72页 |
3.3.1 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 第70-71页 |
3.3.2 新城发展没有破坏古城肌理 | 第71页 |
3.3.3 旅游的侵蚀较少 | 第71-72页 |
4 大昌古镇的空间构成 | 第72-110页 |
4.1 大昌古镇自然地理概貌 | 第72-75页 |
4.1.1 气候条件 | 第72-73页 |
4.1.2 地理特征 | 第73-74页 |
4.1.3 水文 | 第74页 |
4.1.4 植被 | 第74-75页 |
4.2 大昌古镇的基址分析 | 第75-88页 |
4.2.1 城址变迁 | 第75-76页 |
4.2.2 形胜大昌 | 第76-88页 |
4.3 大昌古镇的规划布局 | 第88-110页 |
4.3.1 规划经营理念 | 第89-91页 |
4.3.2 结构组成 | 第91-105页 |
4.3.3 环境景观 | 第105-110页 |
5 大昌传统建筑三大特色的“源”与“流” | 第110-178页 |
5.1 封火山墙 | 第110-141页 |
5.1.1 大昌古镇的封火山墙民居在西南地区独具特色 | 第111-112页 |
5.1.2 类型与构造 | 第112-131页 |
5.1.3 比较与溯源 | 第131-141页 |
5.2 披檐 | 第141-161页 |
5.2.1 单披檐 | 第141-148页 |
5.2.2 双披檐 | 第148-161页 |
5.3 天井 | 第161-178页 |
5.3.1 大昌天井式民居概况 | 第162-166页 |
5.3.2 类型 | 第166-170页 |
5.3.3 比较与溯源 | 第170-178页 |
6 大昌古镇传统建筑细述 | 第178-240页 |
6.1 住宅 | 第178-200页 |
6.1.1 概述 | 第178-179页 |
6.1.2 选址择向 | 第179-180页 |
6.1.3 型制 | 第180-184页 |
6.1.4 两处温家宅院--大昌住宅的代表作 | 第184-200页 |
6.2 公共建筑 | 第200-219页 |
6.2.1 概述 | 第200页 |
6.2.2 消失的祠庙会馆 | 第200-203页 |
6.2.3 现存的祠庙会馆 | 第203-219页 |
6.3 结构 | 第219-224页 |
6.3.1 土木结构 | 第219-221页 |
6.3.2 砖木结构 | 第221页 |
6.3.3 木结构 | 第221-224页 |
6.4 匠作 | 第224-235页 |
6.4.1 木作 | 第224-228页 |
6.4.2 砖作 | 第228页 |
6.4.3 瓦作 | 第228-232页 |
6.4.4 石作 | 第232-234页 |
6.4.5 灰作 | 第234-235页 |
6.5 大昌与各地域民居的比较 | 第235-240页 |
6.5.1 宏观比较 | 第235-236页 |
6.5.2 微观比较 | 第236-240页 |
7 结语 | 第240-248页 |
7.1 把握大昌古镇发展的轨迹 | 第240-242页 |
7.1.1 大昌古镇的生长有迹可循 | 第240-241页 |
7.1.2 古镇的传统建筑是西南系与南系建筑文化相互攻守衍化的结果 | 第241页 |
7.1.3 大昌是西南传统建筑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 第241-242页 |
7.2 全面认识大昌古镇的价值 | 第242-244页 |
7.2.1 学术研究价值 | 第242-243页 |
7.2.2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 第243-244页 |
7.3 大昌古镇的搬迁保护与永续利用 | 第244-248页 |
7.3.1 古镇部分民居的整体迁建 | 第244-245页 |
7.3.2 对大昌文物建筑整体迁建的评价 | 第245-246页 |
7.3.3 “大昌古镇”的未来 | 第246-248页 |
致谢 | 第248-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