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继电器失效分析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继电器虚拟样机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极化继电器分析与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稳健设计及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 继电器负载试验与质量特性分析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阻性负载试验 | 第19-22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2.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0-22页 |
2.3 浪涌负载试验 | 第22-27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3.2 恒定阻性负载与浪涌负载试验结果对比 | 第23-24页 |
2.3.3 浪涌负载寿命试验分析 | 第24-27页 |
2.4 继电器质量分布特性及工序能力评估 | 第27-31页 |
2.4.1 质量输出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2.4.2 工序能力分析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继电器虚拟样机模型及快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2-47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继电器静态特性虚拟样机模型 | 第32-37页 |
3.2.1 三维装配样机模型 | 第32-33页 |
3.2.2 基于ANSYS软件的静态吸力特性计算 | 第33-35页 |
3.2.3 基于ADAMS软件的静态反力特性计算 | 第35-37页 |
3.3 继电器动态特性虚拟样机模型 | 第37-41页 |
3.3.1 基于MATLAB/Simulink及ADAMS的联合动态仿真模型 | 第37-39页 |
3.3.2 动态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4 继电器快速计算模型 | 第41-46页 |
3.4.1 基于磁路法的电磁系统快速计算 | 第41-44页 |
3.4.2 基于变形能法的接触系统快速计算 | 第44-45页 |
3.4.3 基于四阶Runge-Kutta法的动态特性快速计算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继电器结构优化设计与验证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基于原结构形式的关键参数优化设计 | 第47-52页 |
4.2.1 轭铁极面宽度分析 | 第47-49页 |
4.2.2 永磁材料形状分析 | 第49页 |
4.2.3 动簧片高度与厚度分析 | 第49-50页 |
4.2.4 继电器参数优化设计 | 第50-52页 |
4.2.5 优化方案评估 | 第52页 |
4.3 改进夹持式推动器结构设计 | 第52-54页 |
4.4 接触系统新结构设计 | 第54-62页 |
4.4.1 结构原理分析 | 第54-55页 |
4.4.2 基于虚拟样机平台新结构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4.4.3 样机验证与试验分析 | 第58-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继电器多目标稳健参数与容差优化设计 | 第63-84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双响应面模型拟合设计 | 第63-68页 |
5.2.1 双响应面法概述 | 第63-65页 |
5.2.2 双响应面法试验设计与结果 | 第65-68页 |
5.3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继电器参数稳健设计 | 第68-76页 |
5.3.1 继电器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68-69页 |
5.3.2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继电器参数优化策略 | 第69-75页 |
5.3.3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继电器双响应面模型优化 | 第75-76页 |
5.4 继电器容差设计与优化 | 第76-83页 |
5.4.1 电磁系统容差设计 | 第76-80页 |
5.4.2 接触系统容差设计 | 第80-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