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概述 | 第13-20页 |
1.1.1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基本性质 | 第13-14页 |
1.1.2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代谢 | 第14-15页 |
1.1.3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主要接触途径 | 第15-16页 |
1.1.4 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3 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组学概述 | 第21-23页 |
1.3.1 iTRAQ试剂组成部分 | 第21-22页 |
1.3.2 iTRAQ联合质谱技术原理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三聚氰胺及其与三聚氰酸联合肝毒性蛋白组学检测 | 第24-45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4页 |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耗材 | 第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2.1.5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第26页 |
2.1.6 小鼠肝脏蛋白的提取 | 第26页 |
2.1.7 小鼠肝脏的蛋白定量检测 | 第26-27页 |
2.1.8 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蛋白质量 | 第27-28页 |
2.1.9 样品蛋白酶解(Filter Aided Sample Preparation,FASP) | 第28-29页 |
2.1.10 iTRAQ标记 | 第29页 |
2.1.11 第一维强阳离子交换液相色谱分级 | 第29-30页 |
2.1.12 第二维纳升级串联液相高效色谱 | 第30页 |
2.1.13 质谱鉴定 | 第30-31页 |
2.1.14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2.2.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2.2.2 SDS-PAGE电泳结果 | 第33-34页 |
2.2.3 iTRAQ实验鉴定差异蛋白结果 | 第34页 |
2.2.4 差异表达蛋白GO分析 | 第34-40页 |
2.2.5 差异蛋白的KEGG分析 | 第40-43页 |
2.3 讨论 | 第43-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3 差异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 第45-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3.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5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3.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46-47页 |
3.1.4 提取小鼠肝脏蛋白 | 第47页 |
3.1.5 蛋白浓度测定 | 第47-48页 |
3.1.6 SDS-PAGE电泳 | 第48-49页 |
3.1.7 转膜 | 第49页 |
3.1.8 膜的封闭与抗体的孵育 | 第49-50页 |
3.1.9 显色及图像分析 | 第50页 |
3.1.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2.1 HSP70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50-51页 |
3.2.2 PDIA6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51-52页 |
3.2.3 HSPA4L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52-53页 |
3.3 讨论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