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空穴传输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2.1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概括 | 第10-13页 |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 第13-14页 |
1.2.3 有机电致发光原理 | 第14-15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5-23页 |
1.3.1 电极材料 | 第15-16页 |
1.3.2 空穴注入材料 | 第16-17页 |
1.3.3 空穴传输材料 | 第17-19页 |
1.3.4 电子注入材料 | 第19页 |
1.3.5 电子传输材料 | 第19-21页 |
1.3.6 发光材料 | 第21-23页 |
1.4 空穴传输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23-28页 |
1.4.1 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 | 第23-27页 |
1.4.2 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 第27-28页 |
1.5 论文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5.1 论文的提出 | 第28-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1-54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第31-33页 |
2.1.1 原料和试剂 | 第31-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1.3 分析仪器 | 第33页 |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33-44页 |
2.2.1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35-37页 |
2.2.2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3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4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39页 |
2.2.5 化合物 10A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6 化合物 10B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7 化合物 10C的合成 | 第41-42页 |
2.2.8 化合物 10D的合成 | 第42页 |
2.2.9 化合物 10E的合成 | 第42-43页 |
2.2.10 化合物 10F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2.3.1 化合物3的表征分析 | 第44-45页 |
2.3.2 化合物4的表征分析 | 第45-46页 |
2.3.3 化合物6的表征分析 | 第46页 |
2.3.4 化合物8的表征分析 | 第46-47页 |
2.3.5 化合物 10A的表征分析 | 第47-48页 |
2.3.6 化合物 10B的表征分析 | 第48-49页 |
2.3.7 化合物 10C的表征分析 | 第49-50页 |
2.3.8 化合物 10D的表征分析 | 第50-51页 |
2.3.9 化合物 10E的表征分析 | 第51-52页 |
2.3.10 化合物 10F的表征分析 | 第52-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光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 第54-63页 |
3.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第54-55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3.1.2 分析仪器 | 第54-55页 |
3.2 光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5-62页 |
3.2.1 热稳定性 | 第55-57页 |
3.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7-58页 |
3.2.3 荧光光谱 | 第58-60页 |
3.2.4 电化学性能 | 第60-62页 |
3.3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88页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