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引言 | 第14-24页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 | 第14-15页 |
1.2 杀虫晶体蛋白 | 第15-17页 |
1.2.1 杀虫蛋白的类型 | 第15页 |
1.2.2 杀虫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15-17页 |
1.3 杀虫蛋白的作用机制 | 第17-19页 |
1.3.1 Bravo模型 | 第17-18页 |
1.3.2 Zhang模型 | 第18页 |
1.3.3 Jurat-Fuentes模型 | 第18-19页 |
1.4 杀虫蛋白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1 Bt制剂 | 第19页 |
1.4.2 Bt工程菌 | 第19页 |
1.4.3 Bt转基因作物 | 第19-20页 |
1.5 杀虫蛋白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1.6 东方粘虫 | 第21-22页 |
1.7 亚洲玉米螟 | 第22页 |
1.8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1.8.1 立题依据 | 第22-23页 |
1.8.2 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4-25页 |
2.1.2 培养基 | 第25页 |
2.1.3 抗生素 | 第25-26页 |
2.1.4 酶与生化试剂 | 第26页 |
2.1.5 溶液与缓冲液 | 第26-27页 |
2.1.6 蛋白提取溶液 | 第27页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8 供试昆虫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模板制备 | 第28页 |
2.2.2 PCR扩增 | 第28-29页 |
2.2.3 酶切反应 | 第29页 |
2.2.4 PCR和载体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29页 |
2.2.5 DNA片段的连接 | 第29页 |
2.2.6 重组质粒PCR鉴定 | 第29-30页 |
2.2.7 大肠杆菌TG1/BL21/Rosetta热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0页 |
2.2.8 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9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表达蛋白的提取 | 第31页 |
2.2.10 SDS-PAGE电泳分析及蛋白定量 | 第31页 |
2.2.11 东方粘虫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2.2.12 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2.2.13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2.14 棉铃虫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2.15 甜菜夜蛾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3.1 大肠杆菌中蛋白的表达 | 第35-38页 |
3.1.1 Cry1Bb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3.1.2 Cry1Be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6页 |
3.1.3 Cry9Ee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3.1.4 大肠杆菌中Cry及Vip蛋白的提取 | 第37-38页 |
3.2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表达蛋白的提取 | 第38页 |
3.3 东方粘虫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38-41页 |
3.3.1 东方粘虫生测体系的优化 | 第38页 |
3.3.2 Cry及Vip蛋白对东方粘虫生物活性初次测定 | 第38-41页 |
3.3.3 Cry蛋白对东方粘虫生物活性复筛 | 第41页 |
3.4 Cry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5 ng1新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杀虫活性 | 第42-48页 |
3.5.1 p ET21b-ng1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4页 |
3.5.2 Ng1蛋白的表达 | 第44页 |
3.5.3 Ng1蛋白三级结构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3.5.4 Ng1蛋白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Bt蛋白对东方粘虫生物活性 | 第48-49页 |
4.2 Bt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生物活性 | 第49-50页 |
4.3 ng1新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杀虫活性 | 第50-51页 |
5.结论 | 第51-52页 |
5.1 改进了东方粘虫生测方法 | 第51页 |
5.2 Bt蛋白对东方粘虫生物活性 | 第51页 |
5.3 Bt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生物活性 | 第51页 |
5.4 ng1新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杀虫活性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