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几种新型MOFs的制备及其在气体吸附、锂空电池电极和荧光材料的应用基础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2页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概述第15页
    1.2 MOFs材料的分类第15-19页
        1.2.1 网状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Isoreticula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IRMOFs)第15-16页
        1.2.2 来瓦希尔骨架材料(Materials of Institute Lavoisier Frameworks,MILs)第16-17页
        1.2.3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 ZIFs)第17-18页
        1.2.4 多孔配位网络材料(Porous Coordination Network, PCN)第18页
        1.2.5 UIO系列材料(Univesity of Oslo,UIO)第18-19页
    1.3 MOFs材料的性质第19-21页
        1.3.1 多孔性和超高比表面积第19-20页
        1.3.2 结构多样性第20-21页
    1.4 吸附相平衡和动力学理论第21-24页
        1.4.1 吸附相平衡第21-23页
        1.4.2 动力学模型第23-24页
    1.5 MOFs材料应用于VOCs吸附第24-27页
        1.5.1 VOCs的定义,种类和危害第24页
        1.5.2 MOFs吸附VOCs研究进展第24-27页
    1.6 MOFs应用于CO_2/N_2分离第27-37页
        1.6.1 MOFs膜应用于CO_2/N_2分离第27-36页
        1.6.2 MOFs粉末应用于CO_2/N_2分离第36-37页
    1.7 MOFs材料应用于锂空电池第37-44页
        1.7.1 锂空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38-39页
        1.7.2 锂空电池的优势和面临困难第39-41页
        1.7.3 锂空电池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41-44页
    1.8 MOFs材料应用于发光第44-49页
        1.8.1 配体直接发光第45-46页
        1.8.2 镧系发光第46-48页
        1.8.3 电荷转移发光第48页
        1.8.4 客体引发的发光第48-49页
    1.9 研究意义第49-50页
    1.10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50-52页
第二章 HKUST-1 和MIL-101对甲苯的吸附性能第52-68页
    2.1 引言第52页
    2.2 实验部分第52-58页
        2.2.1 主要试剂和材料第52-53页
        2.2.2 实验仪器第53页
        2.2.3 HKUST-1 和MIL-101的制备第53-54页
        2.2.4 PXRD表征第54页
        2.2.5 SEM表征第54-55页
        2.2.6 孔隙结构表征第55-56页
        2.2.7 甲苯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第56-57页
        2.2.8 程序升温脱附(TPD)第57-58页
        2.2.9 甲苯脱附实验第58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7页
        2.3.1 HKUST-1 和MIL-101的XRD表征第58-59页
        2.3.2 HKUST-1 和MIL-101的SEM图第59-60页
        2.3.3 HKUST-1 和MIL-101的孔隙结构分析第60-61页
        2.3.4 甲苯在HKUST-1 和MIL-101上的吸附相平衡第61-63页
        2.3.5 甲苯在HKUST-1 和MIL-101上的吸附动力学第63-64页
        2.3.6 甲苯在HKUST-1 和MIL-101上的脱附活化能第64-66页
        2.3.7 甲苯在HKUST-1 和MIL-101上的热脱附效率第66-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二次生长法制备ZIF-8 膜第68-89页
    3.1 引言第68页
    3.2 实验部分第68-74页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第68-69页
        3.2.2 实验仪器第69页
        3.2.3 自制α-Al_2O_3载体第69-70页
        3.2.4 二次生长法制备ZIF-8 膜第70-74页
        3.2.5 载片、晶种颗粒、ZIF-8 晶种层及膜的表征第74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4-87页
        3.3.1 α-Al2O3载片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第74-75页
        3.3.2 晶种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第75-76页
        3.3.3 二次生长法制备ZIF-8 膜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第76-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四章 ZIF-8 膜对CO_2/N_2混合气的渗透分离第89-100页
    4.1 引言第89页
    4.2 气体扩散模型第89-90页
    4.3 实验部分第90-93页
        4.3.1 实验仪器第90页
        4.3.2 ZIF-8 膜的制备第90-91页
        4.3.3 ZIF-8 膜的SEM和PXRD表征第91页
        4.3.4 气体在ZIF-8 上的渗透和分离实验第91-93页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93-99页
        4.4.1 ZIF-8 膜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第93-94页
        4.4.2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94页
        4.4.3 单组分气体在ZIF-8 膜上的渗透性能第94-96页
        4.4.4 CO_2/N_2混合气在ZIF-8 膜上的渗透分离性能第96-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五章 Pt@UIO-66制备及其锂空电池阴极材料性能第100-110页
    5.1 引言第100页
    5.2 实验部分第100-104页
        5.2.1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100-101页
        5.2.2 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第101页
        5.2.3 UiO-66的制备第101-102页
        5.2.4 Pt@UiO-66的制备第102页
        5.2.5 PXRD表征第102页
        5.2.6 SEM表征第102页
        5.2.7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表征第102页
        5.2.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第102-103页
        5.2.9 充放电测试表征第103-104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4-108页
        5.3.1 孔隙结构表征第104-105页
        5.3.2 XRD图谱分析第105页
        5.3.3 SEM图谱分析第105-106页
        5.3.4 TEM图谱分析第106-107页
        5.3.5 不同Pt负载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07页
        5.3.6 电池性能循环测试第107-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新型钙镁基MOFs材料的制备以及光学性能第110-122页
    6.1 引言第110页
    6.2 实验部分第110-114页
        6.2.1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110-111页
        6.2.2 主要仪器第111页
        6.2.3 Ca(cca) ·H_2O的制备第111页
        6.2.4 Mg(cca) ·2H_2O的制备第111页
        6.2.5 单晶衍射(SXRD)和粉末衍射(PXRD)第111-112页
        6.2.6 TGA表征第112页
        6.2.7 水稳定性测试第112页
        6.2.8 UV-Vis漫反射表征第112-113页
        6.2.9 荧光表征第113页
        6.2.10量子产率表征第113-114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4-120页
        6.3.1 Ca(cca) ·H_2O和Mg(cca) ·2H_2O晶体结构第114-116页
        6.3.2 XRD分析第116-117页
        6.3.3 TGA分析第117-118页
        6.3.4 热稳定性分析第118页
        6.3.5 水稳定性分析第118-119页
        6.3.6 UV-Vis漫反射分析第119-120页
        6.3.7 荧光和量子产率第120页
    6.4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七章 快速合成GrO@HKUST-1 复合材料及其对CO_2/N_2分离性能第122-136页
    7.1 引言第122页
    7.2 实验部分第122-126页
        7.2.1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122-123页
        7.2.2 主要仪器第123页
        7.2.3 溶剂热制备HKUST-1第123页
        7.2.4 制备氧化石墨(GrO)第123-124页
        7.2.5 快速合成GrO@HKUST-1 复合材料第124页
        7.2.6 PXRD表征第124页
        7.2.7 SEM表征第124页
        7.2.8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表征第124页
        7.2.9 TG表征第124-125页
        7.2.10 FTIR表征第125页
        7.2.11 CO_2和N_2吸附第125-126页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6-135页
        7.3.1 XRD分析第126页
        7.3.2 SEM分析第126-127页
        7.3.3 孔隙结构分析第127-128页
        7.3.4 TG分析第128-129页
        7.3.5 FTIR分析第129-130页
        7.3.6 CO_2吸附等温线第130-132页
        7.3.7 等量吸附热的计算第132-133页
        7.3.8 CO_2/N_2的吸附选择性第133-135页
    7.4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9-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附表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引(八段锦)对上交叉综合征干预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自噬在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促进前列腺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